阴雨过后拾地皮

来源:榆林日报 时间:2024-04-19 19:44:34 编辑:张倩 校对:康敬卓 责编:王丹

地皮,其学名为“普通念珠藻”,别名有地耳、地软、地踏菜、地皮、地钱等。在山里镇安农村人们经常称地皮。因其在河滩或山坡草丛地里生长出来的,又称草耳。在一些地方,地皮还有个不太文雅的俗名叫雷公屎,因其在雷雨之后生长出来,故而得名。

翻阅一些典籍古书,居然也能寻到地皮的踪迹,《本草纲目》上叫“地踏菰”,《养小录》中称“地踏菜”。紧贴着地面生长的地皮胶质丰厚,滑嫩透明,摸上去滑溜溜的,犹如凝脂一般。地皮如翡翠之绿,但比翡翠更青;似木耳之脆,但比木耳更嫩;像粉皮之软,但比粉皮更脆,吃起来润而不滞,滑而不腻,松软脆嫩,爽适可口,算得上乡间的一道美味。

春夏之交的季节,是拾地皮的最佳时机。接连下三两场雨后,村子后面的乱草丛中、碎石堆上,地皮痛饮着甘露疯长,俯下身仔细端详,这些大如铜钱、小如纽扣、褐中透绿的地皮,或钻于草丛,或长在石缝,一簇簇、一朵朵、水灵灵、嫩生生、肥润润、湿漉漉、滑腻腻,手拉手肩并肩地挤挤挨挨,楚楚动人。

地皮是一种乡野土菜,真正的绿色健康美食。从野外拾回来的地皮,淘洗几遍,再小心择去草屑、苔藓,用清油爆炒,出锅时再用芫荽沫提香,一盘香喷喷的地皮菜肴就大功告成了。

地皮有很多种吃法,可凉拌、炒食、熘、烩、作羹等,也可制成馅料用来蒸包子、包饺子或者蒸卷煎。镇安人常用淡黄色的鸡蛋花,拌着淡绿色的地皮在锅炉翻腾开花,黄绿相映成趣,吃一口,想说却又无法表达的那种舒适滋味自舌尖流遍全身。

地皮不仅是餐桌上的一道美味,还是饥荒年景中老百姓果腹的恩物。清代王磐编纂的《野菜谱》一书中,收录了一首名为《地踏菜》的民谣:“地踏菜,生雨中,晴日一照郊原空。庄前阿婆呼阿翁,相携儿女去匆匆。须臾采得青满笼,还家饱食忘岁凶。”这首清新自然且富有乡土气息的歌谣,生动形象地勾勒出一家老小采食地皮以渡荒年的场景,由此可见,地皮自古就是人们在饥年用以度荒的天然野菜。

在我童年时,家乡镇安人的生活极其困难,地皮就成了人们难得的好食物。每遇阴雨天气过后,野地上湿漉漉的,我们就相约走向河滩、田埂、荒坡寻找地皮。因为太阳出来一晒,满坡遍野的地皮就会自然消失。所以,雨后是拾地皮的最佳时机。用拾回的地皮与青菜混合做成馅,包包子、包饺子、摊煎饼……这种不起眼的乡野土菜,一直伴随着我的童年乡间生活。

尽管地皮无根,生存于幽暗而潮湿的地域,被水分支撑起软滑细腻的身架,一旦水分散失,它便干瘪下去,直到成为一张紧贴地上的黑色印迹。再过上一段时间,连这小小印痕也消失得干干净净。正如毫无缘由地到来一样,它悄无声息地离去,同样让人费解。虽然你不曾留意,或许还曾踩踏,但是它们却始终努力着在沉寂中默默开花。

地皮,一个朴素寻常且带着泥土味道的名字,宛如乡间穿着粗布衣衫的清秀村姑,又似雨后竞相绽放的野花,虽没有优雅妩媚的姣好面容,也没有雍容华贵的美丽衣裳,却裹着湿漉漉的水汽出现在我的梦境之中,飘散出一缕缕浓郁醉人的清香,摇曳着淡淡的乡愁和家的味道。

辛恒卫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