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负职责使命 讲好榆林故事 ——榆林新闻界庆祝第二十五个记者节座谈会发言摘登
来源:榆林日报 时间:2024-11-08 09:20:23 编辑:李强 校对:李小龙 责编:王丹
编者按:
11月6日,我市召开第二十五个记者节座谈会。会上,陕西新闻奖一等奖获奖代表刘燕、陕西省优秀新闻工作者张文斌、第三届陕西道德风尚奖获奖者杨晓娜、陕西日报榆林记者站站长李旭佳、榆林市优秀新闻工作者代表白奎、榆林新闻奖一等奖获奖代表刘雪辰、榆阳区融媒体中心主任焦勇、榆林传媒中心副总编辑刘小奇、西部网榆林记者站站长李明先后进行了交流发言。现将发言内容摘登如下,以飨读者。
以镜头为笔记录时代讴歌时代
陕西新闻奖一等奖获奖代表 刘燕
作为《榆林骄子胡星元》人物纪录片的创作代表,能够分享这段我们共同走过的创作历程和心路历程,这不仅是对我们工作的认可,更是对无私奉献精神的礼赞,是对那些在历史长河中默默奉献的人的致敬。
作为新闻工作者,我们深知肩上的责任与使命。我们不仅是信息的传递者,更是社会变革的推动者。我们所肩负的责任,也不仅是记录事实,更要传递出时代的价值和精神。在创作《榆林骄子胡星元》时,我们的目标不仅是呈现胡星元个人的奉献精神,而是通过他的事迹,反映一个时代的情感与呼声。
在传统媒体向新兴媒体的转变中,我们面临的挑战巨大而多元。为此,我们在记录中融入影视,在情节中显示历史,在情感中凸显精神。我们根据新媒体的传播规律,顺应现代受众的接受习惯,注重内容的连接性、可分享性。值得一提的是,这部作品最终的风格与形式,恰好与近期中省媒体提倡的新媒体微短剧契合。可以说,我们的探索在一年前,就走在了新媒体浪潮的前端!
此刻,我们不仅是在庆祝这个奖项,更是在庆祝这个时代。胡星元的故事,展现了时代对奉献精神的崇高礼赞。而作为新闻工作者,我们的使命是把这些珍贵的精神和力量传递给更多人。未来,我们将继续秉承新闻初心,记录时代、讴歌时代,用我们的笔触和镜头,讲述更多普通而伟大的人物故事。
做有理想有担当有情怀的新闻工作者
陕西省优秀新闻工作者 张文斌
我于1998年进入榆林电视台,先后在新闻部、评论部、专题部工作。榆林传媒中心成立后,我又到了新组建的新闻采访部工作。作为一名新闻战线的老兵,一路走来,我亲历了榆林新闻事业的发展,也见证了榆林撤地设市25年来的巨变。
2020年1月,榆林传媒中心顺应媒体融合大势,将报纸记者部、电视新闻部整合为新闻采访部,我成为首任新闻采访部主任。面对两支属性完全不同的队伍,在中心党委的坚强领导下,我们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将所有编辑记者分为时政、社会、主题、深度和编辑5大组,组建了18个团队。此外,我们改革了考核机制,坚持移动优先,将新媒体、报纸、电视、广播按照4321的比例计分,实行全媒体考核。在考核指挥棒的引领下,一大批能写会摄、能剪会“飞”的全媒体记者形成,在多项重大报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回顾20多年走过的路,有艰辛,有欢笑;有坎坷,也有辉煌。多年来,榆林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的新闻事业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在激情澎湃的同时,我们不得不承认,信息化发展到今天,传统媒体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也对新时代的记者提出了新的要求。今后,我将不断解放思想,紧紧围绕提升媒体影响力、引导力、传播力和公信力目标,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做一个有理想、有担当、有情怀的新闻工作者。
用镜头讲好吴堡故事
第三届陕西道德风尚奖获奖者 杨晓娜
近年来,每当提及吴堡的宣传,一幅幅生动的短视频宣传画面便会在观众脑海中浮现。其中,柳青文化园里4位女孩以吴堡方言演绎的“吴堡的山,吴堡的水”等一系列短视频,在网络上引起广泛关注与热议,而我有幸参与了策划与拍摄。自2008年3月参加工作以来,我始终坚守在新闻工作的第一线,用镜头记录着吴堡的点点滴滴。
随着短视频的兴起,我加入了柳青文化园抖音宣传团队。我们深知,宣传家乡不仅是一份责任,更是一份使命。因此,我们倾注了所有的热情与精力,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每天坚持在抖音号、视频号等平台,发布宣传吴堡的短视频作品。我们自编自导自演,将吴堡的山川美景、风土人情、特产美食融入每一个短视频中,用镜头讲述吴堡故事,传递着吴堡温度。
幸运的是,我们的努力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与赞誉。目前团队账号拥有粉丝120万,创作的短视频浏览量在各个平台播放量已突破3亿。其中《吴堡的山吴堡的水》《柳姑娘夸榆林》《吴堡移 风易俗歌》等短视频,单条视频浏览最大量为517万人次,单条视频点赞最大量为10.9万人次,单条视频转发最大量为14.2万人次。这些成绩不仅是对我们团队的肯定,更是对吴堡宣传工作的有力推动。
展望未来,我将继续扎根吴堡,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更加坚定的信念,讲好吴堡故事,把吴堡的美传得更远。
坚守初心使命 践行记者担当
陕西日报榆林记者站站长 李旭佳
“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一直是陕西日报不变的初心,也是全省宣传思想战线的奋斗坐标,更是我作为记者的初心。
对记者而言,“国之大者”就是当好主力军,守牢主阵地,挺进主战场。2020年3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对陕西日报创刊80周年作出重要指示,对陕西日报守正创新、融合发展提出明确要求和殷切期望,我们倍感振奋。驻站期间,我参与了各类重大策划采访,通过同农民对话、同基层干部对话、同治沙英雄对话、同企业家对话等,感受着“陕北汉”优良的作风,见证着榆林市营商环境不断优化,生态环境不断改善,重大项目不断落地,科技创新不断突破。一次次采访,也在一次次重新定义“记者”这个身份和职责。
随着采访经历越来越丰富,如今,我对“群众”二字的理解愈发深刻,愈加明白只有 努力练就“十八般武艺”,用“笔力”呈现“脑力”,以“脚力”锻炼“眼力”,借助多元化技术手段和传播渠道,才能及时挖掘出更有深度、广度的榆林故事。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什么样的土壤培养出什么样的团队,而榜样的作用就是最生动的教材。张季鸾主张“记者应存大我,而忘小我”。这也启发着我:一篇好新闻的产出,离不开脚下的泥土、眼中的光、心中的情和笔下的景。
未来,我们将继续“当好主力军、守牢主阵地、挺进主战场”,为讲好榆林故事、展现榆林形象、传播榆林声音作出更大贡献。
创新是新闻工作的灵魂
榆林市优秀新闻工作者代表 白奎
身为党媒人,我深知肩上的重担,每一步都需稳扎稳打,每一字都需掷地有声。我们应以旁观者的冷静、参与者的慧眼洞察社会,以感同身受的笔触、饱含激情的描绘,为受众奉上一道道有力道、有深度的信息盛宴,以媒体视角为榆林的经济社会民生发展呐喊助威。回望过去,每一次深入基层的探访,每一次深夜灯下的笔耕,每一次荣誉与奖项,都是汗水铸就的欣慰与满足,这是作为新闻人与时代共舞的豪迈!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创新是新闻工作的灵魂,是引领潮流的旗帜。作为大型活动的导演,我深知唯有创新,才能突破常规,才能让活动有内涵、有营养,震撼人心。每一次策划与执导,都是对创新的执着追求与全新实践。活动现场的掌声与喝彩,直播平台受众的肯定和留言,让我深刻体会到创新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而是深深植根于每一个创作者心中的火种。只要我们敢于点燃,就能照亮前行的道路!
当前,新闻工作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与挑战。我市推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如火如荼,走在了全国的前列,新闻工作大有可为。面向未来,讲好榆林故事,传播好榆林声音,媒体人更要做时代的先锋、历史的见证者、未来的创造者。用我们的笔触去描绘这个伟大的时代,用我们的镜头去记录这个多彩的世界,用我们的创意去助力高质量发展的激情岁月!
大力培养全媒体型记者
榆林新闻奖一等奖获奖代表 刘雪辰
系列报道(广电)《我和路遥的故事》能够获得榆林新闻奖一等奖和陕西新闻奖三等奖,首先得益于路遥文学作品的广泛影响力,和他“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的文学创作精神,从而让我们清涧县融媒体中心寻找到小声音和大时代的共振。其次,路遥生前的故友在访谈中表露出的真情实感,让故事更加有声有色、有滋有味,也让观众再次感悟到路遥先生平凡而伟大的人格魅力。
回顾这部纪录片的拍摄制作过程,这不仅意味着一件媒体作品的完成,更推动了单位整体工作的提升。从集体策划,到嘉宾选定,再到通联沟通,所有参与创作的工作人员都得到了锻炼,特别是年轻工作人员的创作思维和能力有了很大提升。可以说,多形态媒体作品创作,为培养全媒体型记者提供了全方位的锻炼机会。
目前,清涧县融媒体中心不仅有传统电视、广播等媒体,也有短视频、图文、信息、综合类共8个媒体平台。日常应用中,我们注重媒体传播形式的深刻变化,坚持守正创新、移动优先、内容为王的理念,引导大家积极主动创作新媒体作品。我们创作的新媒体作品《穿越时光,来清涧人生影视城》短视频曾获得2022年度陕西新闻奖二等奖。正是在这种“笨鸟先飞”的实践中,我们的记者也逐步养成了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的县级媒体传播的基本样态。未来,我们将不断拥抱新变化,学习新技能,持续提升县级融媒体影响力。
唱响榆阳高质量发展主旋律
榆阳区融媒体中心主任 焦勇
近年来,榆阳区融媒体中心以内容为核心,以用户为中心,深入挖掘转型升级、乡村振兴、生态保护、民生改善等领域的好经验、好做法,用心讲好榆阳故事,强化主流价值引导,全面唱响榆阳高质量发展主旋律。
我们坚持“内容为王”,按照“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全媒传播”模式,融合传统和新兴媒体。通过用全媒体方式、大众化语言和艺术化形式制作新闻产品,不断提升正面宣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九大区属媒体平台按既定模式融合传统和新兴媒体。新闻部采集素材,其他平台二次编辑,不同角度发布新闻。专题报道相互配合,形成立体宣传格局。
下一步,我们将扎实推进报纸、电视、网络媒体深度融合和转型升级。利用全媒矩阵开展融媒行动,重大活动同步开展大型新闻采访。发挥新媒体传播优势,与上级新媒体平台联动,横向联合微信、微博、抖音等,突出移动端传播,纵向协同学习强国等平台,实现省、市、区三级媒体融合传播。
我们将依据中、省、市相关意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探索“新闻+政务服务商务”模式。继续利用“互联网+直播”助力榆阳农产品销售,打造一乡一品,开拓市场,帮农民增收,服务农村,促进乡村产业发展和振兴。在追求社会影响力和发展空间的同时,努力在媒体融合道路上为榆阳区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坚持守正创新 深化媒体融合
榆林传媒中心副总编辑 刘小奇
近年来,榆林传媒中心坚持守正创新,深入推进媒体融合改革,实现了党建业务、机构设置、人事管理、薪酬绩效、考核奖惩、机关服务、技术运维、全媒采访、职称评聘、发布传播“十个一体化”。建成了集“报、台、播、网、新媒体”为一体的新型主流媒体,总用户量达1800万。市级媒体融合改革已走在全省前列、全国第一方阵,被中宣部、财政部、国家广电总局确定为全国市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试点单位。
下一步,榆林传媒中心将重点做好四方面工作。一是加强主流媒体内容建设。坚持“移动优先、视频优先”的策略,突出抓好内容供给侧改革,主力军全面挺进主战场,全面提升主流媒体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二是加强自主可控平台建设。充分利用党媒制度性优势,整合信息资源,按照“互联网+”思维,深入探索“媒体+政务服务商务”发展路径,全力建强“榆林发布”客户端,加快推进全国首个视频杂志“驼视频”客户端建设,扩大市级主流媒体影响力版图。三是加强先进传播技术应用。主动拥抱新技术新应用,加大人才培养引进力度,将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运用到采编制播发环节,抢占传播制高点,提升传播效能。四是加强体制机制改革。优化流程再造,深化绩效考核和薪酬分配等改革,激发新闻工作者的活力。
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
西部网榆林记者站站长 李明
近年来,西部网榆林记者站紧紧抓住主题宣传报道、重大舆情处置、舆论监督报道和策划类宣传报道等“3+1”重点工作,始终坚定不移地和地方党委、政府站在一起,提供“锦上添花”和“雪中送炭”式的贴心服务,为地方高质量发展发出互联网主流舆论声音。
随着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互碰撞融合,不断产生出新的“物理反应”和“化学反应”。如今的记者不再仅仅是拿着纸笔或扛着摄像机的记录者,而是要成为策、采、编、发“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的全媒体人。媒体融合给我们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机遇。技术的飞速发展,颠覆了传统的传播渠道,同时也让我们的新闻传播更加迅速广泛,能够更好地与受众互动。但是,无论何时,我们永远不能忘记新闻的本质——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永远不能忘记我们的新闻理想——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我们要做有温度、有深度、有态度、有广度的新闻,要让新闻报道沾泥土、冒热气,且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将紧跟时代步伐,积极拥抱媒体融合,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我们将不断创新报道形式,优化新闻传播,提高新闻质量;我们将继续深入基层,倾听百姓的声音,一如既往地做时代的瞭望者、历史的记录者、社会的推动者。
(本版文字由记者周海月整理,照片由记者庄晨阳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