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气 满足 自信——写在2025陕北榆林过大年全国秧歌展演之后

来源:榆林日报 时间:2025-02-17 23:35:21 编辑:李小龙 校对:李强 责编:王丹

2024年12月4日,“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百节年为首,四季春为先。乙巳蛇年,在申遗成功后的第一个春节,2025陕北榆林过大年全国秧歌展演火爆“出圈”:现场观众突破60万人次,线上直播观看超7000万次;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国家级媒体纷纷以多种形式报道了陕北榆林过大年的相关内容,在将大美榆林展现在全国人民面前的同时,也有力地推动了榆林向国内新的旅游目的地迈进的步伐。

为什么是榆林?

因为榆林有着经济社会持续高质量发展所赋予的坚实底气、扎实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带来的由衷幸福感、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新活力给予的深厚自信!

底气,美好愿景照进现实

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赴辽宁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时,深情地对大家说:“过好春节意味着新一年有一个好的开端,家家户户幸福生活、老老少少开心快乐,就是人间美景。我们要一起努力,让这美景越来越靓丽。”

而总书记所擘画的美景,正一步步在奋进的榆林变为现实。

从大年初四开始,在榆林某能源企业就职的市民王伟在午饭后,都会带着父母,早早赶往老街钟楼北侧,占据观看秧歌展演的有利位置。

“企业效益好,我的收入逐年提升,父母身体也还硬朗,去年在家门口建成了一处社区食堂,老两口吃饭的问题也得到了解决,孩子上学步行十分钟,日子越过越好,父母孩子在家也没啥难事,假期当然要多陪陪父母。”王伟笑着说。

王伟所说已经成为很多市民生活的真实写照。这份“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的悠然和美好,得益于榆林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以及党委、政府在增进民生福祉方面的不懈努力。

2024年,榆林始终坚持紧跟经济发展脉搏开展经济运行调度,精准制定增产奖励、扩大消费等54条政策,落实支持经济发展一揽子政策资金45.6亿元,压茬推进199个“五新”项目建设,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548亿元、增长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1%,粮食产量达261.7万吨。

经济总量不断壮大的同时,榆林转型发展也呈现出良好势头,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创建全面推开,总投资1760亿元的陕煤二期项目开工,探微碳五深加工等一批精细化工项目建成,全国规模最大的电池电解液溶剂项目一期工程投产,一批中试及产业化项目加快推进,榆林牵头的榆鄂宁现代煤化工集群入选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氢能产业逐步破局落地,国内首架商载3吨级大型无人运输机首飞成功,富有榆林特色的新质生产力稳步发展。同时,全市开工建设了37个校建项目,高考一本应届上线率提升至41%;西安交大一附院榆林医院外转就医患者人数下降98.7%,异地患者来榆就医人数增长36.4%,市中医医院完成迁建。城镇新增就业3.3万人,建成社区食堂56个,农村互助幸福院运营率提升至87.9%……

“这秧歌展演确实精彩,看着就喜庆、看着就兴奋、看着就带劲。”震天的鼓乐声和喝彩声中,王伟大声说道。

确实,这扭的哪是秧歌呀,某种程度上说,扭的正是榆林的好气象、是榆林人的精气神!

满足,“两个文明”双丰收

在参加此次秧歌展演的39支中外队伍中,有一支尤其特别,就是由老、中、青三代,来自田野间、奋斗在乡村振兴一线的农民朋友们组成的横山区党岔镇老腰鼓队。

说其特别,是因为这支队伍曾到北京参加过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建党100周年活动,向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汇报演出,吸引了世界人民的眼光;还因为他们把党岔老腰鼓这个国家级非遗项目完整的继承并发扬光大;更重要的是因为党岔镇在乡村振兴的伟大征程中,坚持“一带三区多点”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战略,奋力打造无定河产业带、旱作节水农业先行区、无定河百里画廊和乡村十里文化圈,用勤劳和智慧实现了“无定河畔美如画,稻花香里说丰年”的美好愿景。该镇也跻身首批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获评全省乡村振兴工作先进集体、乡村治理示范镇、公共文化高质量发展示范镇、耕地保护示范镇等诸多荣誉,成为了全市、全省乃至全国乡村振兴的标杆。

生活好起来了的党岔人,打起腰鼓也更加自如和潇洒。“你看那缠腰打、掏腿打、转身打,二起脚、三脚不落地、鹞子翻身……这一招一式,啧啧啧!”看着场间的表演,专程从横山赶来观看秧歌展演的党岔镇三皇庙村村民李二民赞叹不已。

党岔镇,是榆林奋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一个缩影。李二民,也只是春节期间从榆林各县市区赶来参加2025陕北榆林过大年系列活动的近200万人中的一员。这也说明,在榆林的广大农村地区,物质基础的丰裕,已经成为精神生活富足的坚实基础。

2024年,全市风险消除742户2127人,并对纳入监测对象767户2260人,全部落实针对性帮扶措施,对“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等问题开展常态化排查,全市义务教育阶段脱贫家庭无失学辍学,脱贫人口与监测对象基本医疗和大病保险参保全覆盖,集中救治大病患者15301人,签约服务4类重点慢性病患者55322人,救治率、服务率均达100%。全年落实果业发展资金6385万元、到户产业奖补资金9937万元、庭院经济扶持资金1595.4万元,发放小额贷款2.52亿元。3个省级重点帮扶县,安排资金6.7亿元,实施项目898个;8个省级重点帮扶镇和36个重点帮扶村,落实衔接资金9120万元;92个易地搬迁安置区,落实专项扶持资金5000万元,实施后续扶持项目33个;聚焦基础设施补短板,实施农村破损公路升级改造400公里,自然村硬化道路1117公里,完成安防工程1188公里,建设饮水安全巩固提升项目124处,新建卫生厕所33.05万座,全市行政村、自然村生活垃圾有效治理率分别达到94.7%、94.94%。

自信,文旅融合成为榆林新标签

2021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来陕到榆考察期间,在谈到传统文化保护、传承与发展时指出:“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老祖宗留下来的这些宝贝,对延续历史文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自此,对于这项工作方向更明、决心更大、干劲更足的榆林,以国家级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为抓手,加大投入强基固本,以文塑旅活态传承,以旅彰文系统保护,文旅融合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市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历史性突破,非遗项目走进校园成为中小学生们的课间操,每年数以百计的演出让广大人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文化盛宴,丰富的文体活动让人们演有舞台、乐有场所,红色革命遗址前比肩接踵、人人心潮澎湃。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心灵,文化发展成果人民共享,革命豪情激荡人心,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同步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在潜移默化中成为人们遵守和践行的行为准则。

榆林人从不缺乏文化自信,纵使岁月的长河滚滚向前,时代的浪潮瞬息万变,这座古老塞上之城的深厚底蕴,始终如磐般支撑着每一位榆林人的精神脊梁。婉约动听的榆林小曲、豪放酣畅的陕北民歌,高亢嘹亮的绥米唢呐、庄重典雅的白云山道教音乐,欢快喜庆的陕北秧歌、热情奔放的横山老腰鼓、诙谐幽默的靖边跑驴,精美艳丽的剪纸刺绣、巧夺天工的绥德炕头石狮子,飘香四溢的横山炖羊肉、鲜嫩爽口的榆林豆腐,12项国家级、66项省级、211项市级、565项县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每一种文化符号,都如同璀璨星辰,镶嵌在榆林人的精神天空。

这种自信,早已融入我们的血脉,在举手投足间自然流露。你看,绥德县秧歌队的表演者们在唢呐的高亢欢歌中,伞头手持花伞引领百人方阵,彩绸翻飞如龙蛇蜿蜒,锣鼓激荡间尽显黄土高原的强盛之势;神木市将戏曲、舞蹈、武术、秧歌等多种元素融合后,编排出了气势磅礴、豪迈粗犷、刚劲奔放、风格独特的杨家将战鼓表演;靖边县的舞者们手持红缨霸王鞭,在铿锵鼓点中敲击肩、腿等部位,鞭声清脆、红缨翻飞,刚劲有力的动作尽显非遗艺术的张力……

“自信而不自负,自豪而不自满,自尊而不自傲”,这就是全体榆林人所拥有的文化自信。

2025 陕北榆林过大年系列活动已经圆满落幕,但其深远余韵,必将在未来的悠长岁月里,让无数人心生回味,难以忘怀。

记者 宋炜 杨晓慧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