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脂县印斗镇对岔村——矗立在黄土高原上的“金字塔”

来源:榆林日报 时间:2025-03-15 00:37:44 编辑:李 娜 校对:郝莉娜 责编:王丹

近年来,米脂县印斗镇对岔村以“千万工程”为指引,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将生态治理和发展特色产业有机结合,通过优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狠抓基础设施建设和高效特色农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走出了一条生态绿色发展之路,创造了黄土高原生态治理的奇迹。

对岔村位于米脂县城东14公里处,全村342户、1005人,总土地面积5.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882亩,以种植养殖业为主。为了甩掉贫穷落后的帽子,对岔人民创造性提出“山上梯田化,沟道坝系化,坡坡洼洼搞绿化”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模式,根据“宜粮则粮,宜林则林,宜草则草”的发展目标,持续巩固脱贫成果,积极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因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成效显著,该村被原国家林业局认定公益林1100余亩,实现水不下山、泥不出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官员称为矗立在黄土高原上的“金字塔”,被水利部、财政部命名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小流域”称号。

生态修复扎实 

环境治理有效

陕北地区山高坡陡,沟壑纵横,自然条件恶劣。对岔村立足实际,绘制出以“宜林则林、宜粮则粮、宜牧则牧”为准则、以“山上梯田化、沟道坝系化、25°坡度以上林草化”为宗旨的发展蓝图,创造出了黄土高原生态治理“小流域治理模式”的成功经验。量体裁衣,全面动员。村党支部带领全体村民,整山治水变良田,在全村15条支毛沟里打淤地坝18座,在33个峁上修坡式梯田和水平梯田3000余亩。自给自足,全面推广。20世纪70年代初,该村全面推广“两杂两薯”的粮食种植结构,使村民初步解决了温饱问题;同时自筹建筑材料先后修建蓄水池3座,蓄水量达3.7万余立方米,人工坝沟造田80余亩。持续整治,全面提升。对岔村始终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硬任务,大力开展以垃圾、厕所、污水整治为重点的农村环境“三大革命”,扎实推进农村改厕、庭院经济等专项行动,有效提升全村人居环境样貌。截至2024年6月底,该村共计改厕115处,发放垃圾桶100余个,转运垃圾500余吨。

生态农业发展

释放绿色财富

2020年以前,对岔村产业结构单一,以传统种植养殖业为主。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该村党支部发动群众共同参与,持续开发做强“多元化、规模化、品质化”的现代特色农业项目。依托区位优势,发展特色种植。2022年,对岔村被确定为米脂县首批生态治理样板村后,该村将旱作节水农业项目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共同实施,重点推广“四位一体”集雨补灌技术和旱作集成技术,在以对岔村为中心的谷子种植示范基地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种植谷子3150亩,预计年产量可达180余万斤,总收入可达1100余万元。补齐畜牧短板,发展生态养殖。按照绿色高效、规模发展的思路,对岔村大力推广种养结合、生态环保、闭环处理的适度规模养殖模式,将畜牧养殖与全镇27个大中型标准化果园有效结合,推动畜禽粪污和果园残枝资源化利用,减少粪污直排,建成管理科学化、饲养自动化、肉品市场化的标准生猪养殖基地,达到果畜配套、种养平衡,形成了产、供、销、生态一体化产业链条,促进了环境提升、农民致富。加快争资立项,延伸产业链条。积极对接部门打造农业研学基地,实施订单农业,进一步盘活村集体经济;同时,积极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依托对岔现代农业园区、蔬菜园、鱼塘等探索开发四季特色主题旅游活动,逐步完善“农文旅融合振兴乡村”发展道路。

生态价值转化

赋能集体经济

对岔村深挖乡村生态价值,积极探索人才回流、产业提升、政企协作等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途径,不断健全联农带农机制,促进群众稳定增收,巩固提升脱贫成果,以生态振兴带动乡村全面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增收。通过盘活村集体资产,依托产业扶持带动,采取“头雁”引领、向“地”谋富等多渠道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截至2024年6月底,养鸡场、蔬菜园等为村集体经济带来10余万元收入,吸引众多青年人才返乡创业。携手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增收。凭借生态优势,对岔村积极发展绿色食品原料生产,并通过“政府引导、企业投入、农户参与”的订单收购模式,与企业合作,积极对接各机关事业单位食堂,推销无公害绿色蔬菜,切实解决辖区农民销售难题,增加农民收入。吸引人才回流,助力农民增收。通过改善生态环境与基础设施,吸引优秀青年带回农业信息与技术,创办标准化、规模化种植养殖基地,以“传帮带”的辐射带动机制释放人才红利。

如今的对岔村,生态环境显著改善,乡村产业蓬勃发展,村民生活更加富足,正在积极探索生态振兴新路径,续写黄土高原绿色发展新篇章。

记者 周海月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