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沙海扬波处 今朝绿洲谱华章——新中国成立以来榆林治沙造林工作回眸

来源:榆林日报 时间:2025-04-04 07:09:21 编辑:郝莉娜 责编:王丹

清明时节,万物竞发,生机勃勃,植树造林正当时。

4月3日,榆林市2025年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在全市12个县市区同步开展。在3万余名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数以万计的新植树苗已在春风的陪伴下,融入毛乌素沙地与黄土高原间的滔滔绿浪中去。

新中国成立以来,一代代榆林儿女战天斗地、接续奋斗,交出了860万亩流动沙地基本得到固定或半固定、林木保存面积达到2360万亩、林木覆盖率突破36%的生态文明建设答卷,不仅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还推动陕西绿色版图向北延伸了400公里。昔日沙海扬波处,如今已谱写下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新篇。

1953年,陕北防沙造林局的组建成立,正式拉开了榆林治沙造林工作的序幕。经过反复试验与摸索,榆林逐步确立了植治、水治相结合的治理模式,总结出引水拉沙、沙障固沙、前挡后拉等一整套防治技术,并引种驯化出樟子松、紫穗槐、沙打旺等树种草种。

1958年,飞播造林试验在榆林全面开展,开创了我国在沙漠地区飞播造林的先例。此后20多年间,榆林陆续建成北缘、长城、环山、灵榆4条长达1500公里的大型防风固沙林带,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响应“绿化祖国”的号召,针对荒漠化和水土流失长期开展大规模治理。

改革开放后,伴随着国家启动实施“三北”工程,榆林治沙造林全面进入工程造林阶段。作为“三北”工程关键区域,40多年来,榆林累计完成造林任务2170万亩,实现了区域性的荒漠化逆转;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京津风沙源治理等一大批国家重点工程先后落地,持续提升榆林治沙造林工作的整体质效。其间,榆林还全面落实“三不变、六优先”激励机制,配套出台划拨“五荒地”政策,允许个人承包国营和集体荒沙荒地,带动44万户农民承包“五荒地”900多万亩,并从中涌现出了石光银、牛玉琴等一大批治沙造林英模代表。

党的十八大以来,榆林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机遇,持续实施国家“双重”工程,先后启动“三年植绿大行动”、“林业建设五年大提升”、“塞上森林城”提质增效、国土绿化五年行动等生态建设工程。积极探索“窄林带大网格”农田防护林网和“一整二改五化八配套”农田风蚀综合防控、工矿区生态恢复与重建、一体化人工牧草高效种植、光伏电站风沙阻控、灌木林地平茬复壮、飞播乔木等技术,治沙造林工作进入因害设防、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分类指导的规范化发展新阶段。其间,榆林还颁布了封山禁牧管理办法,明确封山禁牧的实施范围、责任主体及管理机制,并将市、县、乡封山禁牧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全面推行联防、联训、联指、联战、联保“五联”森林防火机制,将林业用地审批纳入专项管理,推动林地保护工作全面提质增效。

伴随着“浅绿”不断向“深绿”挺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红利正逐步转化为榆林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截至目前,榆林已形成以防护林为屏障、节水灌溉农业为基础、粮油肉奶为主导产品的绿洲农业新格局,不仅成为陕西首屈一指的马铃薯生产大市,还跻身全国非牧区养羊第一大市;全市各类经济林面积超过400万亩,林业年产值达到121.6亿元,架构起了以红枣、“两杏”、山地苹果等为主体的产业主框架,建立了集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新体系。近年来,随着生态旅游、森林康养、碳汇经济等新兴产业的次第兴起,榆林高质量发展的底色变得更绿、含绿量变得更足。

展望新征程,榆林将矢志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稳步有力推进东部沿黄土石山区绿化、西部白于山区生态重建、南部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北部持续防沙治沙、中部森林围城等各项工作,全力打赢黄河“几字弯”攻坚战,为筑牢北方绿色生态屏障贡献“榆林力量”。

记者 刘勃江 延丹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