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守护文化根脉 留存榆林记忆 ——市政协2024年文史工作综述
来源:榆林日报 时间:2025-04-24 01:01:29 编辑:李强 校对:郝莉娜 责编:王丹
“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党的二十大报告从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高度为文史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榆林市五届政协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准确把握人民政协性质定位,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守正创新,深耕文史征编,守护文化根脉,匠心铸就“三年八十卷一书一库两馆”丰硕文史成果(一书即《榆林历史文化丛书》、一库即“榆林文史人才库”、两馆即榆林文史馆和名人馆),努力为高质量发展汇聚团结奋进力量。
坚持政治领航,以文化人凝聚思想共识
以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自觉,主动承担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使命,用文史力量凝聚助推榆林高质量发展共识。
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市政协党组高度重视,坚持把政治属性作为文史工作的第一属性,深入贯彻“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的重要方针,把文史资料工作列入年度重点工作,专题研究文史资料的重大选题、征集规划、整理编纂等具体事项。
持续强化理论武装。始终把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着力在吃透精神、提高认识、解放思想上下功夫。深入学习中、省、市政协工作会议精神和文史专业知识,切实推动理论学习走深走实。
不断深化党建引领。认真贯彻全市党建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党的组织对党员委员全覆盖、党的工作对政协委员全覆盖的“两个全覆盖”。充分发挥党员委员先锋模范作用,大力弘扬“四下基层”优良传统;开展专题党课,提高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
深耕文史征编,以文存史守护文化根脉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榆林市五届政协组织实施《榆林历史文化丛书》编纂这一重大文化工程,并系统组织挖掘、整理、编撰出版系列文史资料80余卷。
凝心聚力,全力做好主责主业。做好文史工作是政协的看家本领,也是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优势的基础性工作,市政协始终坚持把文史资料工作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常抓不懈。4月份在绥德县召开全市文史工作会议,就2024年全市文史工作进行安排部署;5月份召开《乡(镇)村(社区)风貌图典》编撰工作座谈暨业务培训会,启动并推进《乡(镇)村(社区)风貌图典》的征集编撰工作,成立编纂工作领导小组和业务指导组,形成《关于对全市〈乡(镇)村(社区)风貌图典〉编撰工作的建议》,为统筹推进文史工作绘制了清晰的“施工图”。
匠心编撰,奋力打造文化高地。《榆林历史文化丛书》编撰,是对榆林独特历史文化风貌和地域文化魅力的全面盘点和集中展示,编纂工作启动以来已初见成果。《榆林历史文化丛书》之《山歌野舞——榆林民间歌舞曲艺》《贞石铭史——榆林汉画像石》《炊金馔玉——榆林饮食文化》《橘井泉香——榆林医疗卫生》《清瑶翠微——榆林生 态 建 设》《上 郡 遗 珍 —— 榆 林 文物 精 粹》《上 郡 春 秋 —— 榆 林 历 史沿 革》《星 火 燎 原 —— 榆 林 革 命 史话》等 8 卷已完成出版印刷;《古风土 雨 —— 榆 林 风 情 民 俗》《物 阜 天宝 —— 榆 林 物 产 辑 要 卷》《撷 英 拾萃 —— 榆 林 地 方 文 献 索 引》《匠 艺华 彩 —— 榆 林 传 统 工 艺》等 4 卷 已基 本 成 熟 ,近 期 将 进 入 终 审 环 节 ;《山川形胜——榆林地理风物》《山河 寻 踪 —— 榆 林 文 物 考 古 纪 事》2卷 已 通 过 初 评 ,近 期 将 进 行 复 审 ;除《通 商 惠 工 —— 榆 林 工 商 业 兴起》《兰 台 类 聚 —— 榆 林 历 代 著 述概 要》《边 塞 风 云 —— 榆 林 戎 事 摭叙》等 3 卷 于 2025 年 5 月 前 提 交 初稿外,剩余 9 卷已全部完成初稿。彰显特色,用心留存榆林记忆。深入贯彻落实《政协全国委员会关于 加 强 和 改 进 新 时 代 人 民 政 协 文史 资 料 工 作 的 意 见》,立 足 本 地 特色 ,挖 掘 历 史 文 脉 。 现 已 完 成《塞上 丹 心》《品 墨 李 棠》《品 墨 雪 樵》《李 家 崖 文 化 资 料 汇 编》《瑰 宝 秘境》《榆 林 印 记》《走 进 榆 林 的 他 乡人名录》等近 30 册系列文史书籍。特别是为留住乡愁古韵,精心打造“一县一品牌”,市政协组织市县两级 政 协 倾 情 编 撰《榆 林 市 镇 村 风貌》,对 全 市 12 个 县(市 、区)所 辖的 155 个 乡 镇 、29 个 街 道 办 事 处 、2967 个 行 政 村 、254 个 社 区(居 委会)的 历 史 、文 化 、地 理 、物 产 、人物 、古 迹 等 基 本 资 料 ,以 图 文 并 茂的 形 式 全 面 记 录 镇 村 风 貌 ,该 书《绥德卷》现已出版,其余县市区大部 分 已 完 成 初 稿 ,进 入 评 审 阶 段 ,并于 2025 年内逐步完成出版印刷。
注 重 成 果 转 化 ,以 文赋能助推高质量发展
紧跟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时代步伐,秉持创新精神与务实作风,深度聚焦文史队伍建设与文史成果转化,通过“一书一库两馆”丰硕文史成果的铸成,在积极讲好榆林故事中不断展现政协智慧与力量。
助 推 发 展 大 局 。 按 照 年 度 工作 计 划 要 求 ,圆 满 完 成 了“ 全 域 旅游高质量发展”专题议政性常委会的 组 织 召 开 ,形 成 了《榆 林 市 文 旅产 业 高 质 量 发 展 调 研 报 告》,以 建议案的形式呈送市委、市政府作为参 考 ;形 成 了《关 于 赴 成 都 尖 峰 旱雪 四 季 滑 雪 场 学 习 考 察 情 况 的 报告》和《关 于 全 市 特 色 文 史 资 料 工作 开 展 情 况 的 视 察 报 告》,为 助 推发展大局积极建言献策。
建 强 文 史 队 伍 。 充 分 发 挥 政协 人 才 荟 萃 、联 系 广 泛 、智 力 密 集的 优 势 ,将 负 责《榆 林 历 史 文 化 丛书》编纂及系统整理系列文史资料的专家、学者、顾问、文史人才等吸纳进来,择优建立一支高素质政协文 史 人 才 队 伍 ,形 成“ 榆 林 文 史 人才库”,为做好政协文史工作、讲好榆林故事奠定人才基础。
实 现 成 果 转 化 。 整 个 编 纂 过程 中 充 分 挖 掘 了 榆 林 的 历 史 文 化资源,系统梳理和整理出大批榆林名人及相关资料,市政协创造性转化 编 研 成 果 ,进 一 步 拓 宽 宣 传 渠道 、创 新 宣 传 方 式 ,在 榆 林 市 图 书馆 打 造 集 征 集、收 藏、研 究、展 示、利用、交流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史馆和名人馆,力争成为政协对外 交 流 的 窗 口 、资 政 建 言 的 渠 道 、以 文 培 元 的 基 地 、凝 神 铸 魂 的 载体 、团 结 联 谊 的 高 地 ,成 为 榆 林 市一张亮眼的文化新名片。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新的历史时期,市政协将一 如 既 往 ,坚 定 文 化 自 信 ,坚 持 守正创新,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荣誉感赓续历史文脉,通过文史资料工作资“发展”之政,服务党委和政 府 中 心 工 作 ;资“ 统 战”之 政 ,服务 画 出 最 大 同 心 圆 ;资“ 文 化 ”之政,服务全市文化繁荣发展。
通讯员 高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