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高新区:做好“加减乘除” 优化营商环境
来源:榆林日报 时间:2023-12-25 08:55:12 编辑:李强
智能制造示范工厂
榆林远景智能风机生产线
装备制造产业园
丝博会展区
场馆建设
11月17日,榆林市烯烃新材料产业推介会在西安举行。此次推介会上,榆林高新区成功签约20个项目,引资额270.03亿元,标志着该区高端烯烃新材料产业创新发展迈出关键步伐,园区着眼长远、谋划产业转型升级取得重大进展。
今年以来,榆林高新区成立营商环境工作领导小组,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一把手”工程,制定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全面推行营商环境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为企业和市场主体发展提供一流政策环境。
制度建设做“加法”提升机关工作效能
9月28日,还未到上班时间,榆林高新区项目包抓专班工作人员已在市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责任人办公室门外等候,准备对接项目土地报批相关事宜。
为加快项目推进,榆林高新区建立项目包抓工作机制,实行双专班跟踪推进,坚持容缺受理、并联审批、压缩时限、承诺办理,派专人跟进跑县区、进市局,做协调、办手续,帮助企业解决办事过程中存在的各种困难。
同时,配套出台《产业项目管理服务办法》和《产业局项目服务操作细则》,加强和规范重点项目建设管理,规范引导产业项目包抓人服务产业项目,确保重点项目顺利实施;制定《产业项目服务手册》,方便入区项目落地后快速开展手续办理。
此外,榆林高新区深入践行“提前介入、提前服务、提前辅导、提前预审”服务理念,在项目核准及预选址阶段,提前介入,初步形成联合现场踏勘、联合开展项目研判制度,实行项目备案和选址两个事项一次上会、并联审批、同步办理;项目落地后,提前服务,主动对接企业,了解项目在建设过程中所需要的具体支持,提前谋划启动相关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在项目审批阶段,提前辅导,书面告知企业办理规划许可、施工许可流程,并协助项目单位顺利完成相关手续办理;在土地出让阶段,实行“零条件”容缺受理,并联开展工程规划许可、施工图审查、施工许可等资料开工前预审服务,实现“拿地即开工”。
为促进招商引资,榆林高新区高质量策划招商引资重点项目,编制产业投资指南,修编招商地图,研究制定三年招商行动方案,全面启动4个驻点招商工作。主要领导带队外出招商,围绕化工新材料、装备制造、氢能等重点产业引进延链补链强链项目,利用投融资及科技转化基金等平台公司,为企业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助力项目落地快。
为民办事做“减法”提升政务服务水平
“没想到现在开办企业手续这么简单。”近日,前来办理企业登记的薛刚说。
今年以来,榆林高新区不断精简审批环节和流程再造,压缩办理时限,企业开办时间压缩在1个工作日内,市场主体登记1小时即可办结,政府投资项目、社会投资类建设项目和小型建议低风险社会投资项目分别压缩至90、70和15个工作日,并积极开展现场导办、周末延时、远程跟踪引导、大厅邮寄等各类便民服务,赢得办事群众广泛好评。
榆林高新区积极与市直相关部门对接,所有审批事项纳入榆林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系统,形成市区一份办事指南、一张申请表单的标准化审批模式,以及多部门联合专项验收等工作机制,实现一套申报材料受理,不同环节审批材料共享,有效避免重复提交申请材料;完善线上线下一体化审批管理体系,实现网上受理,网上办结,信息一次填报、一次上传、即时推送。
截至目前,累计登记市场主体15586户,其中企业8897户,个体工商户6686户,农民专业合作社3户。今年,新设立登记市场主体3409户,同比增长48.1%。
为了提升政务服务水平,榆林高新区率先推行税费政策“免申即享”服务,上门送政策,送红利清单,符合条件的企业和群众不用跑腿,不用申请即可坐收政策红利。全面落实“网上办”事项清单,落实首问负责制,践行延时服务和容缺办理,打造便民、高效的办税环境。常态化开展“纳税人学堂”,培训人次1900多次,涉及企业3600多户,确保政策红利切实转化为企业可享可用的“真金白银”。
强化软硬件做“乘法”提升宜居宜业水平
每到傍晚时分,在榆溪河生态长廊,老年太极拳团队组织表演,年轻人悠闲散步,孩童嬉戏玩耍……一幅自在闲适的画卷徐徐展开。
当前,榆林高新区已建成市政道路(桥梁)90条170多千米、地标性绿地公园4座130万平方米,完成榆溪河生态长廊、城内空闲地等绿化面积126.47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44.3%。建成大、中、小、幼学校43所,在全市率先实施校长职级制改革,探索区域教育“共同体”发展模式,小区配套幼儿园治理完成率100%,普惠幼儿园占比达85.2%。集聚榆林市第一医院、高新医院等医疗机构,榆林大剧院、榆林文化艺术中心等文化场馆,万达广场、高科时代广场等商业综合体,职业技术学院拳击馆、高新中学游泳馆等现代化体育场馆,满足市民群众各种精神文化和生活需求。顺利通过创建中国宜居城市,被授予“中国沙漠绿洲城市宜居典范”。
坚实的产业承载力是城市发展的基石,榆林高新区持续深耕此项工作,目前完成装备制造标准化厂房等项目建设;与中煤、中燃等企业签订供应协议,切实保障企业所需化工原料、蒸汽、天然气稳定供应;实质性启动增量配电网供电工作,逐步降低企业用电成本;通过国家级再生水利用配置试点建设,逐步提升再生水利用率,降低企业用水成本;启动高新区大数据中心和园区智慧安环体系建设,加快公共管廊二期、集中有机污水处理厂及应急响应事故水池、危化停车场等项目建设,保障产业项目建设和生产需求;主动与天然气公司进行多次座谈,成功将企业用天然气价格降为“成本价+0.1元”。
科技与人才是地区发展的未来,榆林高新区围绕秦创原(榆林)创新促进中心副中心,打造了榆林智能无人系统产业基地等一大批孵化载体,构建起了全链条孵化体系。累计引进培育国家级创新平台分中心4个、国家级孵化平台2个、省级新型研发机构2个、省级综合中试及示范基地1个、陕西省博士后创新基地1个,高能级创新平台均为全市首创,成功获批“国家火炬榆林高新区煤化工特色产业基地”等国字号招牌。
此外,主动承担市级秦创原人才发展改革试验区创建,聘请4位院士为科技创新顾问和榆林“院士之家”科学家;引进国内知名第三方为园区发展智库;开发落实科研助理岗位263个,受到科技部来信表扬;累计引育“陕西省秦创原引用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等省级人才15人,“科学家+工程师”队伍16支,博士40人,硕士926人,本科生16164人,科技经纪人、新双创队伍450余人,高层次人才总量位居全市第一。
企业减负做“除法”激发市场信心活力
日前,榆林高新区召开“政银企”对接会,讨论研究有关助企金融产品。
“政银企”对接会聚焦企业“融资难”问题,以财政政策为“针”,金融资源为“线”,推动财政金融协同联动,搭建银行与企业桥梁,促进资金供需双方有效对接。同时,制定出台了《榆林高新区融资担保贷款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十条措施》,增强融资担保机构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水平,帮助小微企业、“三农”等领域市场主体纾困解难。积极推进“政采贷”,依托陕西省政府采购网开展政府采购合同线上信用融资,解决小微企业供应商融资需求,支持中小企业更好更快发展。
截至今年9月底,榆林高新区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公司开展担保业务50笔,担保金额达3164万元。
为切实促进企业降本增效,今年以来,榆林高新区严格落实国家新一轮组合式减税降费政策,足额保障增值税留抵退税和其他减税降费资金需求,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税缓费1.74亿元。
同时,全面建立推行企业创新积分与涉企金融政策联动机制,开展科技金融服务“十百千万”专项行动,设立并运行榆林市第一支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整合存量资源完成人才公寓改造520套。
通过不断优化营商环境,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提升,区内现有科技型中小企业490家、高新技术企业110家、瞪羚企业3家,认定技术合同成交额3.3亿元,资金奖补力度和科技型企业集聚度均为全市第一。
(本版照片均为资料照片)
记者 吕晶 通讯员 周锦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