铿锵鼓韵传四方——看横山老腰鼓如何“出圈”

来源:榆林日报 时间:2025-04-19 10:35:57 编辑:李 娜 校对:李强 责编:王丹

学生在校园艺术节表演老腰鼓 通讯员 王学凯 摄

老腰鼓教学助力非遗传承 刘勃江 摄

传统老腰鼓表演 记者 刘继远 摄

横山老腰鼓惊艳亮相春节全国秧歌展演 记者 常旭峰 摄

近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横山老腰鼓成功完成欧盟商标注册。这一成果不仅是对横山老腰鼓文化价值的高度认可,更是横山老腰鼓迈向国际市场的重要里程碑。

横山老腰鼓是一种古老而独特的鼓舞艺术,历史悠久、流传广泛、影响深远,素有“腰鼓正宗窝子”的美称。 2008年,横山老腰鼓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现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人、市级3人、县区级39人。

近年来,横山老腰鼓在各项活动中大放异彩,在传承创新中展现出新的姿态。

保护

留住非遗记忆

横山老腰鼓起源于明末清初,是当地人民在庆祝丰收、祭祀祈福等活动中必不可少的表演形式,经过数百年的传承与发展,横山老腰鼓不仅保留了传统的艺术特色,又在时代发展中融入新元素,更具有观赏性和感染力。

44岁的曹闰茗是横山老腰鼓市级代表性传承人,虽然年纪不大,但与横山老腰鼓的渊源颇深。从小喜欢打腰鼓的曹闰茗,孩提时总是跟在秧歌队伍后面学着比划。长大后进入艺校学习,之后深耕横山老腰鼓的研究和创作。

近年来,曹闰茗和团队编撰《横山老腰鼓教程》,这部300余页的专著首次将口传心授的技艺转化为系统化、标准化,从基础训练到各地代表性传统动作分解训练,从乐谱到舞谱,每个核心动作配以二维码视频演示,打破了地域的限制,借力科技让正宗的横山老腰鼓恒久流传。

这是横山保护老腰鼓这一传统文化的生动实践。

近年来,横山区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积极开展横山老腰鼓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该区通过成立非遗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等措施,加强非遗保护工作组织领导,健全非遗工作机制。

在强化非遗人才队伍建设方面,横山区依托独特的文化资源,相继成立横山区老腰鼓协会等组织,并组织非遗人才和非遗传承人参加各级非遗文化培训、展演活动,提高认识和技能。同时,该区通过出台相关激励奖励政策,鼓励非遗传承人开展教学、交流、展示等活动,努力为非遗传承人搭建非遗宣传、展示、创作的平台,加大非遗产业项目及非遗文创产品研发的扶持力度。

传承

赓续非遗薪火

为了抢救、保护横山老腰鼓,使其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近年来,横山区不断加大非遗传播力度,开展腰鼓进校园、进课堂等多种活动,使横山老腰鼓“传下去”“火出圈”。

近日,横山区第二中学操场上,2000余名学生身着统一校服,以整齐划一的动作演绎“千人腰鼓操”,展现出横山老腰鼓的独特魅力……“这是横山区第二中学首创的‘腰鼓操’,融合了传统老腰鼓与广播体操的节奏,既保留了‘鹞子翻身’‘三脚不落地’等经典动作的韵味,又通过模块化设计适应课间时间,成为学生每日锻炼的文化载体。”横山二中校长胡培斌说,“腰鼓操不仅锻炼了体魄,更让横山老腰鼓在新时代传承中创新突破。”

作为本地特色文化,横山老腰鼓已成为该区20余所中小学校及幼儿园的必修课程。横山区教体局副局长刘玉峰说:“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拓展横山老腰鼓传承的深度与广度,让更多孩子成为传承传统文化的‘小火种’。”

保留了传统艺术特色、融入许多新元素的横山老腰鼓,不仅传承给下一代,更以兼容并包、千姿百态的艺术魅力走出陕北,走向国际舞台。

无论是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文艺活动中的演出,还是在德国柏林国际旅游交易会上的亮相,横山老腰鼓都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赢得了广泛赞誉。特别是在今年全国秧歌展演活动中,横山区的两支腰鼓队吸睛无数。

“好多外国友人看了横山老腰鼓的表演后,给我们竖起了大拇指。我们心里感到非常高兴,也为传统艺术感到自豪。”横山腰鼓队指挥高金爱说。

此外,横山区通过开展非遗“四进”活动,组织非遗传承人深入横山中学等30所学校,向上万名学生开展横山老腰鼓非遗展演和培训活动。通过组织“非遗”文艺小分队进基层、常态化开展横山老腰鼓公益培训,组织开展各类丰富多彩的非遗文化活动,不仅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而且多渠道助推了非遗传承。

从黄土高原的民间艺术,到校园课间的青春律动,再到专业舞蹈殿堂的学术升华,这条跨越千年的文化血脉正以多元的姿态焕发新生。

创新

激发非遗活力

“这个‘小缠腰’,左手要用力甩,胳膊得带上劲儿……”80后青年白玉在给榆林高新第十一小学的学生指导横山老腰鼓。白玉是横山老腰鼓首批持证教练员。近年来,他坚持每周三次驱车往返于横山区和榆林市区之间,为榆林高新第十一小学、榆林高新第二中学的学生教授横山老腰鼓课程,今年春季学期开学后,又对自己的课程设计进行了调整,将所有的基础训练拆解为“历史渊源+力学原理+情感表达”三维教学模块。白玉说:“要传承,也要创新。”

榆林高新第十一小学五年级学生李晓阳绑紧鼓带,眼神炽热,他说:“老师说我们打的是‘未来鼓’,要走出自己的鼓点。”这朴素的话语,恰是横山老腰鼓这项非遗项目传承的终极隐喻——当文化从“保护对象”变为“生长力量”,当鼓点从黄土沟壑跃入青春血脉,每一次槌击都在完成文明的自觉与超越。

横山老腰鼓之所以能发生如此蜕变,离不开非遗传承人的坚持和努力,曹闰茗就是其中之一,在做好参演采风的同时,他还积极尝试将横山老腰鼓学术化、专业化。近几年,曹闰茗多次受邀赴北京舞蹈学院授课,将黄土豪情注入专业舞蹈创作。在原创舞蹈诗剧《杨家岭的春天》中,民族民间舞的柔美与老腰鼓的步法交融,刚柔并济的舞蹈表达登上国家大剧院舞台。这让曹闰茗看到了横山老腰鼓传承的更多可能性,他说:“这是非遗活化的教科书案例,传统并未被现代稀释,反而成为了当代艺术的元语言。”

未来,横山老腰鼓的发展脉络已然清晰可见,横山区文旅局副局长王春鸣表示,下一步,横山将重点围绕构建活态传承、数字赋能、生态培育“三位一体”传承体系建设,通过建设腰鼓数字体验馆、打造校园腰鼓联赛、选拔青少年苗子开展万人腰鼓培训计划、加强腰鼓爱好者培训等措施,提升横山老腰鼓品牌影响力,让横山千年鼓韵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强的生命力。

记者 刘勃江 韩飞 谢妮妮 张娟娟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