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边县硬地梁村走出节水农业新路径——昔日“水困”愁农 今朝“菌香”富民
来源: 时间:2025-10-23 15:56:48 编辑:李小龙 校对:张倩 责编:王丹

硬地梁村种植户采收滑子菇。王欢 摄
靖边县东坑镇硬地梁村位于毛乌素沙地南缘,曾因传统农业高耗水陷入“种粮缺水、保水无收”的生存困境,如今却凭借一枚滑子菇,破解了节水与增收的双重难题,为水资源紧缺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硬地梁方案”。
困局:村庄陷“水荒”,传统种植难以为继
硬地梁村世代依赖玉米、大田蔬菜种植为生,这些传统作物的“高耗水属性”,成了村庄发展的“死结”。数据显示,传统玉米亩均年用水量高达160立方米,拱棚蔬菜耗水量更是远超这一数值。
长期粗放种植下,地下水资源持续透支,区域生态亮起红灯——水位下降、土地板结问题愈发严重,水资源供需矛盾尖锐到“种粮缺水、保水无收”的地步,不仅农业规模化发展受阻,村民的生产生活也受到威胁。“再守着老办法种,地要荒、水要干,日子没法过。”村民的焦虑,道出了硬地梁村转型的迫切性。在水资源约束日益趋紧的现实下,寻找节水型农业新路径成了硬地梁村破局的唯一选择。
破局:选准滑子菇,节水增收双见效
经过多方调研与反复试验,硬地梁村最终将突破口锁定在滑子菇种植上。为最大化发挥滑子菇的节水优势,村里引入智能化灌溉系统、微喷带灌溉等技术,实现精准控水。
数据显示,每亩滑子菇用水量仅需60立方米,较传统玉米节约用水约60%,水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
更让村民惊喜的是,滑子菇不仅节水,还能省成本、提收益。滑子菇种植每亩每年可节省水电费约100元。目前,硬地梁村建成8个标准化滑子菇大棚,每个大棚放置1万棒菌袋,按每棒产菇2.5斤、市场价每斤4元计算,单棚年产值可达7万元,扣除菌棒成本4.2万元和人工成本1万元后,每棚年净利润达1.8万元。
劳动强度的降低更让村民满意,以往种玉米、蔬菜需全家上阵忙半年,如今夫妻二人可管护一个大棚。“省力又赚钱”的模式,吸引越来越多的村民主动加入滑子菇种植队伍,目前全村村民参与率达30%以上。
升级:延伸产业链,打造可持续富民产业
在滑子菇种植初见成效后,硬地梁村并未停下脚步,而是以滑子菇产业为核心,推动全链条升级,让“小蘑菇”真正撑起村庄的富民产业。
按照规划指引,硬地梁村从“种得好”向“卖得好”发力:种植端持续扩大智慧灌溉规模,推进标准化、集约化生产;加工端计划配套建设滑子菇初加工基地,开发干制菇、即食菇等深加工产品,延伸产业链条;销售端则主动拓展电商平台、商超专柜等线上线下渠道,助力“靖边滑子菇”地域品牌打响名气。
同时,硬地梁村还积极探索“滑子菇+”复合种植模式,通过滑子菇与苜蓿、杂粮等节水作物轮作、套种,进一步优化村内农业产业结构,实现“一亩地两份收、一次水多重用”,让水资源效益最大化。
从“因水而困”到“水润菌香”,硬地梁村的实践印证了节水农业的巨大潜力。如今,村里地下水位止跌回升,土地生态持续改善,村民人均年收入较转型前增加1.2万元,真正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
通讯员 王欢 陈治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