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县着力构建田间提质、文旅赋能、链上增值的红枣全链条发展体系——一颗红枣串起富民产业链
来源:榆林日报 时间:2025-10-14 08:53:11 编辑:康敬卓 校对:郝莉娜 责编:王丹

采摘红枣 通讯员 李书书摄

红枣加工

晾晒红枣 通讯员 李振荣 摄

枣树修剪培训

枣农在枣林施农家肥

冬枣示范基地
秋日的佳县,漫山枣林叠翠流金:山峁沟壑间沉甸甸的红枣挂满枝头,农户指尖翻飞忙着分拣;泥河沟村的千年古枣园旁,游客坐在窑洞民宿的枣树下品茶听故事;红润枣业的加工车间里,机器轰鸣中将红枣转化为紫晶枣、红枣酵素等特色产品……一幅“田间有丰收、文旅有活力、加工有增值”的生动图景跃然眼前。
近年来,佳县深挖红枣资源潜力,积极推动红枣产业转型升级,着力构建田间提质、文旅赋能、链上增值的全链条发展体系,推动红枣产业从“土特产”向“大产业”跨越,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A 提质增效,夯实田间根基
近日,走进朱官寨镇胡家峁村大棚种植基地,连片的大棚整齐排列,棚内一排排冬枣树长势喜人,农户穿梭于果树之间,有条不紊地进行采摘、分拣,一派繁忙景象。
“我们现有大棚35座,其中鲜食枣大棚13座。目前挂果情况良好,商品果亩产达2800斤以上,效益十分可观。”胡家峁村大棚种植基地负责人胡浪浪介绍,基地采用“大棚种植+科学管护”模式,引入滴灌施肥等技术,有效提升了冬枣的品质与产量,产品深受市场青睐。
近年来,胡家峁村立足资源禀赋,紧紧围绕冬枣等特色产业,通过土地流转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推动产业提质增效。同时,广泛吸纳周边农户参与大棚管理、果实采摘、分级包装等生产环节,有效激活农村闲置劳动力资源,帮助群众就地就近增收。
同样因枣产业焕发生机的还有木头峪镇张于家畔村。近日,走进该村酸枣种植基地,农户在新嫁接的酸枣树下进行除草作业,确保酸枣树充分吸收营养茁壮成长。“我们考察后发现酸枣价格很稳定,市场需求也大,决定发展酸枣产业。”张于家畔村党支部书记于张宁介绍,今年村里通过“村集体+合作社”模式,流转1100多亩土地开展酸枣嫁接,不仅盘活了闲置土地,还让村民通过土地流转和务工实现稳定增收,预计挂果后每年能增收30多万元。
近年来,佳县紧紧围绕红枣产业高质量发展目标,出台《佳县发展红枣产业链助力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明确“政府主导、村社联动、群众参与、多元合作”的发展路径,依托“一村一策”“一村一品”精准发力,持续推动红枣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升级。同时,不断健全“农户+村集体经济合作社+企业”的利益联结机制,壮大红枣产业发展规模,提升红枣产业发展经济效益,助农增收。
“为发展壮大红枣产业,佳县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行种、养、加、研、品、游、销、引、育的‘九字工作法’,通过推广抗裂红枣品种、改造低产枣园、新建有机红枣基地等举措,推动红枣产业转型升级。”佳县红枣产业发展中心主任白利如表示。
B 文旅融合,激发发展活力
秋日时节,走进朱家坬镇泥河沟村“千年枣文化展馆”,陈列在玻璃柜台中的文物静静诉说着古枣园的千年历史。不远处,由老式窑洞改造而成的“枣花香”民宿里,游客坐在枣树下品茶,聆听当地老人讲述老故事,感受时光的沉淀与新生。
泥河沟村素有“天下红枣第一村”的美誉,其千年古枣园在2014年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独特的自然景观与村落风貌,使得这里成为众多游客的打卡地。
为将丰富的文化自然资源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旅游收益,泥河沟村在做好古枣园保护工作的基础上,积极引入专业公司,投资打造了集7栋独立小院和1间咖啡馆于一体的“枣花香”民宿,既保留了陕北民居冬暖夏凉、古朴厚重的特色,又融入了现代设计元素,为游客提供了独特的旅居体验。
“枣花香民宿解决了游客留不下的难题。现在节假日期间全部满房。”泥河沟村党支部书记武江伟介绍,民宿的运营不仅创造了就业岗位,促进了红枣及其衍生品的销售,还激发了村民参与旅游发展的积极性。
泥河沟村的文旅探索,正是佳县红枣产业农旅融合发展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佳县围绕红枣这一核心资源,打出了一套农旅融合“组合拳”。在旅游线路开发上,充分利用沿黄自然资源与民俗文化传统,将泥河沟古枣园、木头峪古镇、赤牛坬民俗村等串联起来,把红枣种植园、加工厂、博物馆等节点纳入其中,打造多条红枣文化旅游线路,让游客全方位体验红枣文化。在特色村落打造上,推动村企合作,通过流转枣林地、嫁接优质品种等,打造林果观光采摘园,并将闲置窑洞改造为高端民宿、村史馆等设施,形成完整的乡村旅游体系。
在康养基地建设上,佳县紧扣“山水葭州・康养胜地”的产业定位,推动红枣产品向医养、康养功能食品升级,打造了一批以红枣为主题的康养基地,游客不仅能欣赏枣林美景,还能品尝红枣酵素、枣醋等健康产品,享受枣文化主题的康养服务。
C 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
近日,在佳县红润枣业专业合作社红枣加工车间里,机器轰鸣,工人熟练地对红枣进行筛选、清洗、烘干和打包。一颗颗圆润饱满的红枣在经过标准化加工后,被装箱发往国内外市场。
作为佳县红枣加工企业,该合作社在推进红枣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建设的同时,深入挖掘红枣资源优势和红枣产业价值,持续丰富“红枣+”产品内涵,生产出的干制红枣、紫晶枣、红枣酒、饮料、鲜枣、枣粉、枣花等系列产品,深受市场青睐。“我们目前拥有5000亩有机种植基地、3000平方米的标准化加工厂,每年可加工红枣系列产品2000多吨,年销售收入突破2200万元。”红润枣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高润红说。
近年来,佳县围绕红枣产业高质量发展,通过科技赋能、品牌打造、市场拓展等举措,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推动红枣产业从“土特产”向“大产业”跨越。
在产业链延伸方面,佳县坚持以“红枣+”为核心驱动力,推动产业向多元精深加工拓展。除了传统的干制红枣,陆续开发出紫晶枣、黑晶枣、红枣酒、红枣饮料、枣粉、枣花等系列产品,并积极引入真空冻干等先进设备,提升产品品质的稳定性。
同时,依托“佳县红枣益生菌发酵产品开发与应用”等重大项目,大力发展红枣酵素、枣花蜜等功能性食品,显著提升产品附加值。积极开发酸枣资源,通过嫁接利用次生枣林,开发酸枣仁皂苷提取物、酸枣汁饮料等高附加值产品。
在品牌打造上,佳县强化“佳县红枣·药食同源”品牌定位,通过优化包装设计和媒体宣传,持续提升品牌价值和市场美誉度。目前,已构建起以“有机枣都 陕西佳县”区域公用品牌为统领、企业自主品牌协同发展的品牌体系,形成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红枣品牌。该县还积极拓展线上线下多元营销渠道,线上依托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及抖音直播开展推广,线下通过参加国内外农产品博览会、举办红枣文化节、开展产地直销和采摘体验等活动增强消费者互动,进一步提升品牌影响力。
下一步,佳县将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的目标,多措并举推动红枣种植提质增效,形成沿黄优生区示范提升、中南部适生区改良嫁接、北部红枣次生区生态保护的“三区战略”模式。在加工销售上,通过以奖代补机制让企业更好带动产业发展。在品牌建设上,整合“有机枣都 陕西佳县”“东方红佳品”等区域品牌,真正让红枣产业成为富农兴民的有力支撑。
记者 闫景 刘浩波 通讯员 李笑笑 高兴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