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涧县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推动非遗传承保护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活态传承绽新彩

来源: 时间:2024-11-20 08:54:57 编辑:郝莉娜 校对:康敬卓 责编:王丹

秧歌汇演 通讯员 康鸿浩 摄

清涧煎饼制作 郝彦丰 摄

非遗小剧场 通讯员 杨帅 摄

剪纸传承 通讯员 马越 摄

“清涧道情唱清涧”活动展现独特地方文化魅力 通讯员 白文胜 摄

非遗美食硬八碗 通讯员 康鸿浩 摄

清涧县集黄土文化、黄河文化、传统文化与红色文化于一地,孕育形成了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该县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持续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加强活态传承,力求见人见物见生活,不断推动非遗传承保护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求。

截至目前,全县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项、省级非遗项目2项、市级非遗项目12项、县级非遗项目33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3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26人、县级代表性传承人120人。

A 村村唱道情

陕北道情发源于清涧,又名清涧道情。黄河在清涧转了一个360度的弯,形成一幅天然的太极图,承载着博大的太极文化。清涧道情,正是传承太极文化在内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载体。

清涧道情有曲艺性和戏剧性两种形态,既可在舞台上演出大型剧目,又可在田间地头、家庭院落即兴演唱;既可化妆彩唱,又可便衣清唱。清涧道情在当地群众中的普及度很高,全县几乎村村都会唱道情,绝大多数清涧人都能不同程度地吟唱。

2004年,清涧县被陕西省文化厅命名为“道情之乡”;2008年,延安市、清涧县联合申报的“陕北道情”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也是目前该县唯一的“国字号”非遗项目。今年82岁的道情艺人白明理,是清涧唯一的“陕北道情”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我从8岁开始学唱道情,如今还在唱,真正是唱了一辈子。我带出300多个徒弟,2017年12月,清涧县成立白明理道情传习所。我要把道情学到老、唱到老、传到老,不让道情断根。”白明理说。

除了白明理,“清涧道情”还有省级传承人1人、市级传承人5人、县级传承人37人。这些非遗传承人多次被邀登上全国曲艺交流会、全国非遗曲艺周展演等活动舞台,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广泛影响。

近年来,清涧县组织了一批具备一定文史知识、音乐素养的人员,踏访全县“道情窝子”,通过摄像、录音、文字记录等方式,将各种原汁原味的腔调、曲牌及代表性唱段进行了分类搜集、整理、归档。同时,成立清涧道情研究会、清涧县音乐道情协会等组织机构,开展道情演唱、培训、比赛和基础理论研究、音乐本体研究,以及道情进校园、进社区等推广活动,在全县建立重点道情文化生态保护区、传习所等,并对286名道情老艺人实行重点保护,进一步加大道情保护传承力度。

B 煎饼香四方

煎饼是清涧最具代表性的地方风味小吃,在县城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各种门头的煎饼店。很多外地客人途经此地时,都会点名要吃煎饼,清涧煎饼也逐渐走出家门。进入21世纪,清涧煎饼风靡市场、香飘四方,2011年被列为榆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因味道地道、经营年久,均田煎饼在清涧县城无人不晓,店里每天生意火爆。“我做煎饼已经33年了,分别在清涧、榆林、延安、西安等地开店,生意都很好。平时每天收入五六千元,遇到节令时可以上万元。”该店负责人杨均田说。2021年,他被评为清涧煎饼市级非遗传承人,希望把做煎饼的技艺一五一十地传给学员,让更多的人学会做煎饼,靠卖煎饼过上好日子。

出生在宽州镇石台寺村的刘璐,父母在县城开着一家煎饼小店,后来因身体原因,无力照顾店铺,刘璐便辞掉西安的工作回到家乡“接班”父母的煎饼事业。在日益进取的过程中,刘璐获得中央新影发现之旅《大国品牌故事》重点提名邀请函,受邀参加榆林市第四届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第七届丝博会陕菜美食文化节等,他制作的煎饼在2023年清涧名小吃大赛中荣获金奖,在首届榆林名小吃大赛决赛中获得银奖等。

为了加强“清涧煎饼”品牌推广,刘璐还设立清涧煎饼非遗传习所,定期学习、培训、推广、交流。2023年5月,由清涧县市场监督管理局牵头、县民政局批文,成立清涧县煎饼协会,刘璐任会长。“既然成立了煎饼协会,就要干点有意义的事情。下一步,我想从民俗饮食文化开始研究,再到餐饮文化综合体,进一步丰富清涧煎饼的内涵,希望全国各地的人能了解清涧煎饼文化,吃到特色非遗美食。”刘璐说。

据统计,清涧县目前有58家煎饼店,由过去老百姓养家糊口的小本生意,逐渐成为全县的一张亮丽名片。今后,该县还将制定发布清涧煎饼地方生产标准,推动清涧煎饼由作坊式、粗放式生产向产业化、标准化加工转变,持续提高清涧煎饼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

C 宣传齐发力

清涧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将全县已列入各级名录的非遗项目,分为表演艺术、社会风俗、传统技艺、特色美食四个部分,从不同角度予以静态展示和动态展演,以拉近群众与非遗的距离,推进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此外,该县打造了14个非遗传习所,其中清涧12个、榆林1个、西安1个;非遗示范点8个,涉及清涧煎饼、烙饼、硬八碗等。

在数字化建设方面,该县为6位市级及以上非遗传承人拍摄纪录片,录制《闹书馆》《十万金》《接婆姨》等经典道情小戏,整理出版《清涧剪纸》《清涧非遗图典》《清涧道情艺术集成》等书籍,对县非遗展馆进行数字化提升,融合互联网、新媒体、高科技等手段,丰富文化内容供给,确保多样化动态呈现。

在活动开展方面,清涧县积极利用节日开展非遗进校园、进广场、进社区专场演出活动,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同时,借助“云上微课堂”组织开展全民艺术普及,切实做到非遗从娃娃抓起、从爱好者抓起。近五年来,该县开办民歌、道情、剪纸、煎饼制作等各类公益培训40多次,参与1万余人次;开展线上线下群众文化活动100多场、展览展示40余场,举办“陕北榆林过大年”“陕南陕北民歌交流展演”等大型活动10余场,受益人数25万余人。此外,积极参加全国曲艺周、黄河非遗大展、陕甘宁蒙晋文化交流等大型演出活动,扩大清涧道情的影响力。

清涧县文化和旅游文物广电局党组成员张登峰表示,今后,该县将进一步推广和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非遗传承人管理,抢救性保护、记录非遗数字化资料,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多方位宣传展示全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