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德县深入挖掘优势文化资源推进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文润名州绽芬芳

来源:榆林日报 时间:2025-06-21 00:22:10 编辑:康敬卓 校对:李娜 责编:王丹

从秦扶苏墓、汉画像石见证的历史沧桑,到陕北民歌、绥德石雕代表的特色非遗,再到绥德师范学校旧址、郝家桥革命旧址承载的红色文化……

绥德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素有“秦汉名邦”“天下名州”之美誉。近年来,该县深入挖掘、充分利用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坚持全域规划、精准布局,全力推动“文旅+”“+文旅”多产业深度融合发展,让文旅产业成为最具活力、最有潜力的成长型产业,并成功获评全国文化先进县、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省级历史文化名城、陕西省全域旅游示范县等荣誉称号。

文物为钥传承历史文脉

“不来绥德,不知陕北文化之深厚,这次算是长见识了!”6月17日,来自江苏扬州的游客在参观绥德县汉画像石展览馆和绥德县博物馆后感叹道。

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与异彩纷呈的人文历史,造就了绥德辉煌灿烂的黄土文明与边塞文化,留存下大量丰富而宝贵的文化遗产。位于绥德县城疏属山巅的扶苏墓、绥德县博物馆、绥德县汉画像展览馆,正是该县悠久历史与多元文化的“见证者”。

其中,绥德县博物馆现有馆藏文物4163件(套),其中一级文物205件(套),二级文物198件(套);绥德县汉画像石展览馆为全省唯一的汉画像石专题馆,现陈列有画像石精品110多块,以内容丰富多彩、民族特色浓郁、雕刻艺术独特在全国享有盛名;早在1956年,秦扶苏墓便被省政府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博物馆不仅承担着文物保护的职责,还是绥德历史文化的传播者。”绥德县博物馆馆长王波表示,除为游客提供讲解服务外,该馆还将利用数字化技术,依托互动屏以图文、音频、视频、3D等多种方式展现馆藏文物,让游客自主欣赏文物、了解文物内涵,提升参观的整体体验。

保护传承绽放非遗光彩

绥德非遗陈列馆内,绥米唢呐“老五班”传承人正在演奏曲牌《大摆队》;音乐室里,陕北民歌歌手高唱着嘹亮的信天游;正在院中排练的秧歌演员,随着喧天的唢呐锣鼓声扭起欢快的舞步……

近年来,绥德县将非遗保护列入重点工作议事日程,抓紧抓实传承培训,聚力推动成果转化,促进县域各类非遗项目实现活态“传承”。其间,该县先后开设陕北秧歌、绥米唢呐、绥德剪纸等非遗传承培训班,组织非遗传承人开展民歌、剪纸、泥塑、秧歌等非遗项目进校园、进社区、进景区、进乡村活动,为非遗项目传承利用奠定坚实基础。积极参与中国—中亚峰会迎宾仪式、“陕北民歌音乐会”全国巡演、2024“陕北榆林过大年”全国秧歌展演、国家级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区“榆林陕北民歌展·绥德专场”、德国柏林国际旅游交易会等大型文化宣传交流演出活动,多途径开展非遗品牌宣传,大力开发文创纪念品、石雕和剪纸工艺品等,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产业效益,进一步提升了绥德非遗的品牌力和影响力。

“我们将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原则,积极探索从文化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的有效途径,将非遗资源转化为旅游商品和文化服务,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让非遗在与产业、市场的结合中实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绥德县文旅文广局局长冯秋生说。

红色薪火照亮时代征程

如果说历史文化是绥德的根脉,那么红色文化便是这座城市的灵魂。

近年来,绥德县充分发挥县域红色资源优势,扎实推进由绥德革命历史纪念馆、绥德师范学校旧址等构成的“一馆五址”红色教育点建设,建成综合性干部教育培训实践场所,并设计了主题鲜明的特色教学内容,探索形成由49门理论教学课、9门精品现场教学课及多种体验式教学课、实践课组成的课程体系,推出“东南西北中”5条研学线路,可满足各行业、各年龄段学员的培训需求。

其间,郝家桥村始终秉持“红色旅游+干教培训+三产服务+农林产业”发展思路,积极引进专业文旅公司,以“红色课堂”为依托,聚力发展壮大红色旅游产业,并由此带动了餐饮、住宿等产业发展,在促进农耕文化、民俗文化、非遗项目保护与传承的同时,为乡村全面振兴、村民增收致富奠定了坚实基础。

“下一步,绥德县将充分发挥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和非遗资源优势,加快打造集干教培训、研学、旅游、体验等于一体的文旅新业态,为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打造更加强有力的‘产业引擎’。”绥德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贺心睿说。

记者 马露露 通讯员 刘涛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