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淘金”记——榆阳区涛涛林海成为老百姓“幸福不动产”“绿色提款机”

来源:榆林日报 时间:2024-07-17 10:01:23 编辑:张倩 校对:李娜 责编:王丹

位于镇川镇红柳滩村的黑龙潭山地树木园(资料照片)


工作人员展示碳汇交易证明(资料照片)


女子民兵治沙连女兵开展植树活动 通讯员 田浩龙 摄


生态长廊建设(资料照片)


最近一段时间,榆阳区林业和种苗工作站的技术干部们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林业碳汇监测交易系统组装。“预计今年8月底就能完成组装,此后便可借助智慧平台进行科学评估,摸清摸准榆阳林、草、湿、坝等资源的碳汇家底,挖掘生态潜能,拓展林业碳汇空间,为社会提供优质的生态产品。”榆阳区林业局副局长张生平表示。

盛夏时节,走进广袤的榆阳大地,满目新绿,生机勃勃。饱含生态功能的苍翠林木在林业碳票的“加持”下,逐渐成为“绿色银行”,带来直接经济收益。作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布局区域,榆阳区锚定“双碳”目标,于2021年率先启动林业碳汇试点工作,成立全省首家碳汇金融服务中心,持续探索林木资源变资产、变资金的新路径,致力于将生态产品培育成绿色发展的新动能,让涛涛林海成为榆阳人民的“幸福不动产”和“绿色提款机”。

不砍树也能致富 好空气也可卖钱

走进榆阳区小纪汗十万亩樟子松基地,绿意正浓、生机盎然,成片的林木正在吸碳释氧、静静生长,让人很难相信这里曾荒无人烟,有1000多座连绵起伏的沙丘。

自2009年以来,小纪汗林场采用“先搭障壁,再种草灌,后植樟子松”的固沙模式,开始大规模建设造林基地。截至目前,共造林10.9万亩,形成了“乔灌草结合、针阔叶混交”的防护林体系,基地樟子松存量约240万株,林木覆盖率达到65%,成为国家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也是榆林百万亩樟子松基地之一。

“当年栽植的时候,樟子松苗只有半米高,现在这些苗子最高的已经长到了6米。”栽植之初,榆阳区小纪汗林场场长罗向军没有想到,十多年间,曾经的荒漠就已变成一道坚实的绿色屏障,如同绿色“城墙”,守卫着榆林城区。更令他难以置信的是,如今这片林木还能变成生态产品,换成钱。

林业碳票是关于森林树木碳减排量收益权的凭证,相当于将一片森林的固碳释氧功能作为资产交易的“身份证”。2021年12月30日,榆阳区发放的首批3张林业碳票,分别被中石化华北油气公司、陕西未来能源化工有限公司、华能陕西榆阳电力有限公司购买,业主正是榆阳区小纪汗林场。

“首批3张林业碳票都来自小纪汗林场,碳减排量共计5747吨,价值14.4万元。”罗向军告诉记者,为了更加科学地评估固碳能力,小纪汗林场与陕西师范大学科研团队于2023年合作开展野外观测课题,在林区分布了十多个测试仪器,分别测试固碳能力、水分因子、土壤因子等,最终可根据评估数据优化固碳品种,提升基地的“碳库”质量。

“节能降碳是一笔精细账。”陕西未来能源化工有限公司技术部部长田佰起感慨。作为编号“YL00001”碳票的购买者,该公司面临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的转变,采用新技术、新装备和优化工艺流程等多种手段,开展提产增效节能改造,各项能耗均实现大幅降低。“我公司将适应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进一步加强资源整合利用,开发绿电绿氢新能源耦合技术,最大程度减少碳排放。”田佰起表示。

林海变“碳库”“钱库”绿色家底更殷实

570万亩流沙全部得到有效治理,林木覆盖率提升至45.8%,林地绿地面积居榆林市第一,林木保存面积32.3万公顷,大部分林区正处于旺盛的生长期……

沙海中正在铺展的“绿色家底”,为榆阳区发展林业碳汇工作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2022年起,该区连续三年在二季度重点项目建设开工仪式中,以生态项目作为首发项目集中开工,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贯穿于榆阳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方面,着力摆脱高耗能、高污染的能化工业单一产业依赖,提前布局通航、轻纺、氢能、智能制造、文旅融合等低碳转型产业,启动“碳汇林建设工程”计划,实施碳汇林建设人工造林6万亩,建成榆阳商会碳汇义务植树基地,完成“百万亩绿色碳库”试点项目1.88万亩,着力催生、培育、壮大以绿色低碳为鲜明特征的新质生产力。

华能碳汇林基地,正是榆阳区通过植树造林增加碳汇总量、全面促进储碳固碳能力的积极尝试。在榆阳区巴拉素林场五十里沙工区,一侧是生机蓬勃的市级臭柏自然保护区,另一侧则是2022年以来陆续新植的6万亩碳汇林,成片的樟子松整齐排列,一眼望不到头。

“我公司把新能源产业作为绿色低碳转型的关键,在布局产业的同时,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助力属地生态修复与保护,目前已连续投资1.2亿元,委托榆阳区高标准营造碳汇林6万亩,力争5年之内在这里营造碳汇林15万亩。”华能陕西新能源公司项目经理贺子涵介绍,项目建成后将进一步优化项目区林分结构,实现沙地治理和固碳储碳双重目标。

“在选择碳汇林基地地块时,我们尽量做到集中连片,以便规模建设、整体推进,树种的选择则遵循宜乔则乔、宜灌则灌的原则。”从一名护林员成长为巴拉素林场副场长,冯光平亲眼看着昔日滚滚荒沙出现片片绿意,亲身经历着沙地保护与修复从全靠人工到实现科技赋能。

“以前除了零星的天然臭柏林外,98%的区域都被荒沙掩埋。现在,这里已经成为榆阳区防沙治沙综合治理示范区。”冯光平说。

与此同时,按照全域生态建设的总体布局,榆阳区正在大力实施区域景观绿化、林地修复提质、乡村生态宜居、林草产业培育、森林资源管护、矿区生态修复“六大工程”,有效提升林木蓄积量、生长量和碳汇量,助力森林生态系统防风固沙、固碳释氧、气候调节功能日趋增强。

“榆阳区计划每年完成营造林30万亩、生态廊道建设100公里、绿化美化100余处,稳步推进增绿增汇,持续实施‘碳汇林业提升年’行动计划,努力将榆阳区建成‘横纵成网、林路一体’的国家级林业碳汇示范区。”榆阳区林业局局长秦刚说。

碳票汇入“绿色银行”“生态颜值”变“丰厚价值”

为了真正打通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之间的转化通道,榆阳区遵循“政府主导、企业投资、碳汇储备、市场交易”的原则,与榆林农商银行签订碳金融合作协议,建立碳汇金融服务中心,设立专门的业务服务窗口,开辟碳汇业务绿色通道,为企业、碳票持有者提供碳票交易、结算、管理等金融服务。

去年5月31日,榆阳区与中海油电力投资有限公司签订林业碳汇增汇量交易合作协议,交易林业碳汇量20万吨,预售交易额1000万元。双方还将在林草碳汇项目产品开发、碳自愿减排市场搭建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着力打造林业碳汇产业联盟,打通从碳供应到碳消费的全链条合作流程,努力在林业碳汇建设上发挥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

据初步估算,目前,榆阳区林木保存面积482.2万亩,每年可实现碳减排约70万吨,其中130万亩乔木林第一个计入期将产生碳汇量533.2万吨,产生经济效益约5.3亿元。

“生态建设取得的成果让我们有信心向绿水青山要效益。林业碳汇工作的探索实践证明,我们蹚出的这条绿色低碳转型之路方向是正确的、战略是科学的、措施是有效的。”榆阳区委书记李忠宏说,榆阳区将进一步探索完善林业碳汇生态惠民发展模式,将更多“绿色颜值”转化为生态价值。

记者 吕晶 通讯员 杜欣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