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上 向新 向好——“十四五”时期榆阳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回眸
来源:榆林日报 时间:2025-11-06 08:53:05 编辑:张倩 校对:李娜 责编:王丹

现代化矿业公司外景

高效便捷的政务服务 记者 庞亚飞 摄

马铃薯丰产丰收 记者 庞亚飞 摄

北部乡镇发展庭院经济

打造优质教育

社区食堂利民便民
2024年,榆阳区地区生产总值2002.62亿元,增长6.2% ,位居西部市辖区第一;综合实力位居全国百强区第56位,综合竞争力位居中国西部地区百强区第2位……这是“十四五”收官之际,榆阳区收获的亮眼成绩单。
“十四五”时期,榆阳区凝心聚力、勇毅前行,重大工程建设如火如荼,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创新活力加速迸发,多元产业深耕细作,民生福祉稳步增进……多项工作走在全市乃至全省前列。
多元突破,产业转型筑牢发展根基
近日,在榆阳经开区,陕西未来能源化工有限公司费托蜡精加工一期扩产技改项目建设如火如荼。该项目投产后,费托蜡年产量将从10万吨提升至20万吨,其中115号高熔点蜡为目前国内最高熔点的费托蜡产品,可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填补我国高端特种蜡的市场空白。
这是“十四五”期间榆阳区产业转型实现攻坚突破的生动实践。
“十四五”以来,榆阳产业园区整合形成“一区九园”发展格局,并于今年5月22日正式升级为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目前,园区已形成以现代煤化工、新材料、纺织业为主导的产业体系,既立足传统优势产业,又瞄准新兴产业赛道,推动产业链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入驻的龙头企业各展所长,共同构筑起百亿级产业集群,成为榆阳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
作为陕北能源化工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榆阳区能源产业实力持续增强。目前,该区已建成投产大海则、巴拉素、可可盖3个千万吨级煤矿,原煤产量由2020年的1.24亿吨增至2024年的1.65亿吨;上古天然气“269”工程、榆37储气库等5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已建成投用,新能源装机总规模从2020年的1200兆瓦提升至2024年的4965兆瓦,为经济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与此同时,榆阳区产业发展多点突破。该区精准招引明杰农投马铃薯深加工、红太羊绒、速豹智能制造等建链延链补链强链项目160个,到位资金1039.71亿元;大型吨级货运无人机“榆阳一号”成功首飞,开启低空经济“新航道”;陕西有色新材料集团铝基新材料生产线实现从“黑”到“白”再到“彩”的转型;储氢、制氢等装备制造项目加快落地,战略新兴产业蓄势待发;发祥地·新商业智慧城、喜洋洋时代广场、国贸城市中心等商业综合体建成运营,消费市场热力持续提升。
城乡融合,美丽乡村奏响振兴乐章
金秋时节,放眼榆阳大地,农业生产一线“丰”景正好:孟家湾乡大漠淡水白对虾试养成功,新鲜上市;曾是盐碱荒滩的鱼河镇郑家沟村,稻蟹、稻鸭共生的生态农业模式实现了“一水两用、一田双收”;马合镇一望无际的马铃薯种植基地内,大型收获机来回穿梭,裹着泥土的马铃薯在田垄间滚落铺陈;红石桥乡粮果满枝、菜鲜棚丰,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麻黄梁镇葡萄紫黑透亮、苹果鲜红饱满,普通农田变身“黄金果园”……沃野良田,五谷满仓;乡村巷陌,和美宜居。这一幅幅生机盎然的画卷,正是“十四五”期间榆阳区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缩影。
“十四五”以来,榆阳区持续提升“4+2+X”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完成提升改造43.7万亩,建成10万亩玉米单产提升示范区,粮食生产喜获二十一连丰;建成金鸡滩上河15万只湖羊养殖基地、百万只肉羊屠宰加工等示范项目,羊子、肉牛饲养量分别达到220万只、10万头,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走在全省前列。
同时,该区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因地制宜打造伙场庭院经济,建成省级乡村振兴示范镇2个、省市“千万工程”示范村16个以及伙场庭院经济示范带4条,区级伙场庭院经济示范村达到54个。培育产业振兴“头雁”320名,有效发挥了联农带农、兴农富农作用,为促进乡村全面振兴注入了有力动能。
该区还实施“北水南调”等重大水利工程,深入开展“气化榆阳”“电网升级改造”行动,新建改建农村道路1953公里,创建榆林市首个“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区,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广大农民。
绿色赋能,生态治理释放持续红利
漫步榆阳大地,从城区到乡村,目之所及皆是林木青翠、绿树绕城的景致。从不足1.8%的林木覆盖率,到45.8%的绿意盎然,这里的每一棵树、每一片草,都书写着榆阳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绿色奇迹。
“十四五”以来,榆阳区聚焦生态治理重点,聚力打好林草保护、水资源保护利用、减碳降耗、固废综合利用、采煤沉陷区治理“五大攻坚战”。始终坚持“北锁风沙、南固沟壑、全域涵水”战略,立足实际、分类施策推进生态建设:高标准实施国家“双重”项目、国土绿化试点示范等重点生态治理工程,统筹推进“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塞上森林城”提质增效、社会资本参与环城生态治理等工作;全面推广“三化一片林”造林模式,实现农田林网化、渠道林带化、庭院景观化,推动每村营造一片50亩树林。
截至目前,榆阳区年均新增营造林面积10万亩以上,累计新增乔木造林50万亩,成功建成东南部山区20万亩特色林果产业示范带、东部黄河几字弯垒石造林示范区、西部五十里沙10万亩碳汇林示范基地;打赢北部风沙草滩区流动沙地歼灭战,启动百公里环城绿网廊道建设,累计完成营造林种草101万亩,推动区域生态由“浅绿”向“深绿”加速迈进。
生态环境的改善不仅体现在绿植覆盖率的提升,更反映在环境质量的全面优化。该区深入开展污染防治攻坚行动,空气优良天数比率稳定在85%以上,国省断面水质实现100%达标;大力推进节能降碳工作,单位GDP能耗较“十三五”末下降13.2%;实施大宗固废综合利用示范项目,曹家滩矿区变景区模式成功入选自然资源部生态修复典型案例,黄河流域生态安全屏障进一步巩固筑牢。
民生提质,幸福图景映照美好生活
日前,走进明珠路街道长兴路社区综合养老服务中心,10余位老人在书法教室中练习毛笔字。“这里不仅有书友相伴练字,各类活动也十分丰富,让我老年生活过得很充实。”76岁的李国福说。
这样的民生场景在榆阳区十分常见。“十四五”期间,该区持续加码民生保障,新建综合养老服务中心、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农村互助幸福院共135所;新建改建扩建公办普惠托育服务机构3所、城市社区嵌入式普惠托育服务机构18所,新增托位4891个;高质量改造老旧小区及“双体双改”小区258个,全面启动小西沙棚户区改造工程;培育“榆阳安保人”等劳务品牌,累计新增城镇就业3.2万人;推进重大校建项目41个,新增学位2.7万个;建成公租房2688套;构建以星元医院为龙头、4家公立医院为支撑、24家乡镇卫生院为枢纽的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完成区中医医院新院区建设。目前,该区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综合参保率超95%,社会保障水平位居全省前列。
文化文旅领域同样亮点纷呈。以榆林古城历史文化街区为例,保护提升工程、灯光改造、陕北非遗研学基地建设等项目,均创新采用“针灸式”改造方式,使古城风貌与功能全面提升,焕发出新的活力。榆林古城成功入选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省级非遗特色示范街区。目前,已创建成5个4A级景区、12个3A级景区,成为周边市民休闲度假的热门选择,“大美榆阳·陕北之窗”品牌享誉全国,2024年旅游综合收入实现60.9亿元。
如今,漫步榆阳大地,创新动能持续涌动,绿色景致随处可见,消费新场景活力迸发,曾经的“民生愿景”正一步步转化为触手可及的“幸福实景”。
记者 王疆瑜 通讯员 杜欣(本版照片除署名外均为资料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