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人大代表张应龙:变荒沙为可“编程”的绿色资产

来源:榆林日报 时间:2025-04-22 15:12:20 编辑:康敬卓 校对:郝莉娜 责编:王丹

张应龙正在观察长柄扁桃树木生长发育状况。 宋艳霞 摄

从黄沙蔽日到林海生澜,从生态赤字到绿色经济,榆林市人大代表张应龙用22年时间,以科技为笔、创新为墨,在毛乌素沙地绘就42万亩生态画卷。从“门外汉”到“治沙魔术师”,他让每一粒沙都跳动着智慧治荒的脉搏,更在黄河“几字弯”筑起一道融合生态与民生的数字屏障。

3月24日清晨,神木市生态智慧中心的屏幕上,40公里防护林带的动态数据如星河般流动。张应龙与团队正调试新一代物联感知设备:“每套装置可实时回传土壤墒情、林木长势等12项指标,相当于给每棵树装上‘生态心电图’。”

“治沙需要代际接力,更需要科技赋能。”张应龙说。作为中国治沙经验传播者,2024年,他全年接待了来自埃塞俄比亚等9国的考察团,在《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六次缔约方大会上分享的“中国毛乌素(神木)治沙案例”引发国际关注。其主导的“智慧林业平台”建议已纳入榆林市规划,拟在40公里防护林带布设物联感知设备,构建“三北”工程数字孪生系统。

2024年,张应龙推动“治沙+”模式迭代升级:在樟子松林下成功培育8种食用菌,研发菌根合成技术使苗木成活率提升至92%,相关技术获6项国家专利授权。其创建的“生态经济循环链”带动周边2000余户农民增收,实现治沙投入产出比1:3.5的突破。

面对榆林36%林木覆盖率背后的管护难题,今年,张应龙提出了建设榆林市数字化智慧林业示范点的建议。他建议,在榆林市重点林区针对林业资源、火灾、水文、水分、养分、土壤物理、病虫害等关键指标进行实时监测,利用3D、云计算、大数据、AI和物联网技术,建立全面感知、智能分析和高效管理的智慧林业平台,为榆林市智慧林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应用示范。

“治沙不是人与自然的对抗,而是用科技读懂生态密码。当我们用卫星看见沙棘果实的光谱特征,用大数据算出灌木固碳量,荒沙就变成了可‘编程’的绿色资产。”张应龙解释道,榆林市作为中国北方的关键生态区,拥有丰富的林业资源。然而,信息化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林区数字化管理水平不足10%。因此,建立“智慧林业平台”,整合数据资源,提升监测精度,实现资源动态管理,将有效推动林业信息化的进程。

记者 宋艳霞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