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榆阳区以园区集群助力传统轻纺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迈进——重焕轻纺光彩 聚势谋变破局
来源:榆林日报 时间:2025-07-03 08:49:12 编辑:李小龙 校对:康敬卓 责编:王丹
工人加工制作成衣
技术人员调试安装设备。杜欣 摄
工人在纺纱车间专注处理纱线
榆阳轻纺产业园一角
红柳制衣成品展示
从传统到时尚、从线下到线上、从单一到多元、从低端到高端……当前,在榆阳轻纺产业园,入驻羊毛绒企业正依托丰富的原料资源、先进的技术设备和完整的产业链,赋能轻纺产业焕新升级,推动这一传统优势产业迈出产业转型和集聚提升的新步伐。
产业转型升级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路径。近年来,榆阳区高度重视轻纺产业园的建设与发展,通过一系列规划、建设与发展,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实现新旧动能转换。榆阳轻纺产业园已逐步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引领传统轻纺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集群化迈进。
谋篇布局,构建产业集聚新生态
榆林轻纺产业底蕴深厚,新中国成立后成为全国最大羊毛防寒服研发生产基地。榆阳区30万亩优质饲草资源与百万只羊子存栏量,为轻纺产业提供了丰沛原料支撑。众多羊毛防寒服加工及关联企业聚集,却面临产业布局分散、研发生产、物流等配套服务缺位的问题。
为破解这一困局,近年来,榆阳区紧扣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需求,践行新发展理念,作出建设轻纺产业园的战略部署,通过引导企业入园集聚发展,完善产业链条,强化配套服务,提升产业竞争力。
2020年6月18日,榆阳轻纺产业园正式开园,总占地面积730亩,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配套设施完善。园区以羊毛绒产业深加工、研发为主导,打造低成本生产、研发机构支撑、物流和售后服务相配套的现代产业综合服务区。8家轻纺企业率先入园投产。
成立30余年的榆林市红柳制衣有限公司是第一批“拎包入住”轻纺产业园的企业。自入驻园区后,该企业在研发、生产、质量、企业形象等方面均得到显著提升。借助园区平台优势,红柳制衣的产品市场认可度提高,年生产能力达80万件(套),产品畅销西北、华北、东北的17个省、市、自治区。在该公司成品展厅,融合时尚、环保、科技等元素的概念性服饰分区陈列,实现了品牌创新和产品附加值的全面提升。
“下一步,计划引进智能机器人提高生产效率,并从生产到管理进行数字化改造。”红柳制衣有限公司董事长纪素梅表示,“通过新质生产力赋能,让员工更加轻松、高效地工作。”
近年来,榆阳轻纺产业园以“智能化、绿色化、集群化”为发展方向,重点引进高端纺织、服装制造等企业,全力打造纺织产业全产业链创新集群。随着红太羊绒、通海羊绒等行业龙头企业纷纷落地,园区集聚效应凸显,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为吸引更多企业入驻,榆阳轻纺产业园在配套设施建设上不遗余力。园区配套的水、电、路、讯、气、绿化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保障性住房、学校等服务设施建设完备,为企业员工提供了便利的生活条件,解决了后顾之忧。
轻纺产业作为全市的传统优势产业,不仅是榆阳经济转型的主要亮点,同时也为社会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下一步,园区将开展产能规模扩大、销售市场拓展、品牌形象提升、数字转型赋能等行动,不断升级改造传统产业,增强榆林羊绒毛品牌竞争力,实现榆阳轻纺产业高质量发展。”榆阳产业园区管委会副主任陈占东表示。
产业集聚,激活企业发展新动能
“家人们,这是刚刚生产的羊毛蚕丝保暖裤,今天特卖了……”近日,在榆林暖芯羊服饰有限公司直播间,主播熟练地拿起一件件羊毛防寒系列产品,对着镜头详细讲解面料材质和设计细节,后台订单提示音此起彼伏。
入驻榆阳轻纺产业园以来,榆林暖芯羊服饰有限公司每年生产20多万件羊毛防寒系列产品,通过直播带货平台,目前线上销售量与线下销售量几乎持平。“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利用好线上销售平台,进一步提升产量和质量,争取年产量突破50万件。”该公司董事长常宝平说。
如今,榆阳轻纺产业园已吸引众多企业入驻,累计完成投资50亿元,聚集20多家市场主体。这些企业涵盖羊绒加工、分梳、机械加工,以及服装、围巾、羊绒制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等多个领域,形成较为完整的轻纺产业链。
红太羊绒产业项目由应国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建设,涵盖洗绒、分梳、染色、纺纱、针织、梭织、制衣等全链条,并将建立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的生产流程。“项目建成后,预计年分梳羊绒3000吨、纺纱2500吨、制衣300万件,并提供就业岗位2000余个,可以实现羊绒生产环节的闭环,极大提高榆林羊绒的国际知名度,推动纺织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应国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苗雷阳说。
众多企业的集聚,使榆阳轻纺产业园形成良好的产业协同效应。企业之间通过上下游合作,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同时,园区企业在技术创新、市场开拓等方面开展合作与交流。企业间共享行业信息、技术经验,共同攻克技术难题,联合开展市场推广活动,提升整个园区的产业竞争力。此外,园区企业积极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和产品附加值。
这种产业集聚和协同发展模式,使榆阳轻纺产业园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目前,园区轻纺产业孵化器、绒毛交易中心、二期标准化厂房等项目相继启动,累计完成投资50亿元,解决4500余人就业。2024年,园区生产轻纺产品300余万件,实现产值近5亿元。
创新发展,引领产业迈向新未来
技术创新是产业升级的核心驱动力。榆阳轻纺产业园入驻企业纷纷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引进先进生产设备和技术,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通海羊绒纺织生产基地由陕西驼城绒业科技有限公司投资建设,具有设备先进、生产自动化、产业链完整、羊绒产品齐全等优势,被列为2024年度、2025年度陕西省重点观摩备选项目。该公司引进大量来自比利时、德国、意大利等国家的先进生产设备,计划分两期建设:一期主要建设羊绒分梳、羊绒面料生产车间;二期项目建设集现代化印染、纺纱、针织和制衣生产为一体的生产线,进而形成完整的羊绒深加工全产业链。
该公司技术总监王永平介绍,正式投产后可实现染色无毛绒1000吨、羊绒纱线600吨、羊绒面料100万米、羊绒围巾20万条、其他羊绒制品10万套,将助力榆林轻纺工业集群加速形成,深度塑造“榆林羊绒”品牌影响力。
而红太羊绒产业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将通过引入先进的智能制造系统,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控制和信息化管理,提高生产的精准度和稳定性。
品牌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也是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为提升羊绒品牌影响力,近年来,榆阳区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企业开展品牌建设:鼓励企业加强品牌宣传和推广,参加国内外知名服装展会和行业活动,提升品牌知名度;引导企业加强品牌管理和质量控制,提高产品品质,树立良好品牌形象。积极推动企业整合品牌资源,加强品牌合作,以“榆林羊绒”整体形象参与市场竞争;通过统一品牌标识、制定品牌标准、加强品牌宣传等方式,提升“榆林羊绒”区域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记者 陈静仁 通讯员 杜欣(照片除署名外均为贾赟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