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口+八=职
来源:榆林日报 时间:2025-11-20 09:47:05 编辑:李 娜 校对:李强 责编:王丹
“职”字由左半边的“耳”与右半边的“口”“八”构成,似是告诫党员干部:履好职,首先要“善听”——“耳”占了“职”字一半,寓意善用耳朵、广纳声音;其次要“慎言”——“口”只占“职”字右边一隅,提醒干部说话要精练务实;更要“实干”——“口”靠“两只脚”在地上支撑,象征言行合一,踏踏实实地沉下去干实事,既要抓好政策落实,更要在落实中发现问题、实践中淬炼真知。干部若能学深悟透“职”字的深层内涵,深学之、足践之,必能成为“视名利淡如水、看事业重如山”的好干部。
善于听,方能察实情。广开言路、虚心听取群众意见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就十分注重“听”,要求各级干部多深入生产一线,到人民群众中,把方方面面的意见带回来。“听”还要虚怀若谷,不随意打断他人,让群众敞开心扉把话说完,更不凭个人主观臆断选择性倾听,方能听到真话、摸清实情,作出的决策才务实管用、科学合理。只有常开窗户“通风透气”,多听群众的“好声音”,寻求群众的“金点子”,才能解开群众心中的“疙瘩”,找到纠正工作偏差的“校正仪”。
慎重讲,方能聚民心。讲话贵在言之有物,个别领导干部逢会必讲、争相发言。可有的讲话时隔多年仍让人铭记,有的却只当是“耳旁风”,最根本的原因就在是否能引起思想上的“共振”。讲话要讲一语中的的实在话,讲立足实际的必要话,不东拉西扯、不冗词赘句。唯有讲群众爱听的话,才能获得引导和组织群众的话语权,问题也迎刃而解。
“欲知山中事,须问打柴人。”经常到基层走一走、看一看,既能切身感受、融入群众,拉近彼此距离,更能纳得“金玉良言”、饮得“活泉甘露”。为治理兰考的风沙,焦裕禄从群众中学得锦囊妙计;为让东山披上绿装,谷文昌虚心向群众请教;为改变小岗村面貌,沈浩挨家挨户走访探寻致富的真招实策。可现实生活中,仍有部分干部对群众避而远之,将群众提意见视为“挑刺”,喜欢坐在办公室做“报纸清茶二郎腿,闲聊旁观混光阴”式的干部、在会议室当“只举手,不发言”的老好人式干部。如此下去,官僚主义的“身子”就会离群众越来越远,丧失履好职的基础,何谈与群众间的鱼水情?
人有两只耳朵和两条腿,但只有一个嘴巴。这样的“组合”就是让人多倾听、多干事、讲实用的话。不知这算不算尽心竭诚、恪尽职守的“心经”呢?
高鹏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