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木市“导师帮带制”全力锻造基层铁军
来源:榆林日报 时间:2025-11-22 08:53:01 编辑:李小龙 校对:郝莉娜 责编:王丹
改革背景
今年是村(社区)“两委”换届之年。从年初启动准备工作以来,神木市坚持把村级后备力量队伍建设,特别是建强村党支部书记后备力量作为夯实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抓手,聚焦思想建设、能力培养、学用结合靶向发力,创新开展“导师帮带计划”,并将其列为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事项,积极探索形成神木实践路径。
通过一个月的“集中培训+导师帮带+跟班学习+实践锻炼”,全方位提升村级后备力量综合素质,努力锻造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基层铁军,让“老带新”成为常态,让“传帮带”结出硕果,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撑。
举措及成效
构建精准滴灌的育人机制。建立“双导师、双档案”制度,为村党支部书记后备力量配备1名镇(街道)班子成员(政策导师)、1名现任村党支部书记(实务导师),建立成长档案和问题台账。在镇(街道)党(工)委择优推荐的基础上,选聘23名政治素质过硬、敢于担当作为、工作实绩突出、党员群众认可,且兼具基层治理经验与创新思维的现任村党支部书记担任实务导师,各镇(街道)党(工)委副书记担任政策导师,通过面对面学、手把手教、实打实练,形成“政策导师带方向、实务导师传技巧”的立体化培养格局,帮助理清“为什么当支书”“当什么样的支书”的履职课题。
研究制定《神木市“导师帮带”教学大纲指引》,根据专业领域、性格特质、发展短板,为80余名今年拟调整的村党支部书记后备力量建立成长档案。通过每周一次难题会诊、每半月一次成果检验、全程一本《帮带跟班日志》,解决跟班实践中的难题,并由导师点评工作成效,确保在一线检验淬炼成果。
打造靶向发力的实践课堂。创新“三同”培养模式,在一个月的跟班实践锻炼中,实务导师与后备干部同吃同住同劳动,将理论学习与实践运用深度融合。
坚持“市内+市外、南部+北部”相结合,全力建设后备力量的实战课堂。组织后备力量赴米脂县杨家沟革命旧址重温入党誓词,坚定勇担乡村振兴时代重任的决心;赴高西沟村学习如何将“三三制”治山治水经验升级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乡村旅游品牌的实践路径;赴榆阳区赵家峁村,实地观摩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典型做法。将80余名后备力量按每村3至4人分配到市内的23个村跟班实践锻炼,每两周进行南北区域交叉轮换,通过参与村企合作谈判,在田间地头学习“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集体经济发展密码,让后备力量亲历征地补偿、产业规划等复杂工作,掌握“一碗水端平”的矛盾调解技巧。
帮带导师围绕集体经济、和美乡村建设、人居环境整治等重点工作,在项目建设现场、农家院落打造“实景课堂”。跟班期间,村级后备力量累计参与解决土地纠纷47起,策划产业项目23个,将提出的62条“金点子”转化为村级发展举措。
健全长效发展的生态链条。为防止“盆景式”培养,神木市构建“选育用管”全链条机制,动态更新导师资源库,完善后备力量孵化托举体系。
创新“三带三教”培养法,即带政治方向教党务(讲党课、议村务)、带群众工作教方法(入户走访、矛盾调解)、带产业发展教思路(项目策划、发展产业),形成传授农村工作方法的长效机制。通过搭建平台、倾斜资源,让优秀帮带导师获得更大的发展舞台,优先推荐为“两代表一委员”,今年榆林市委拟评选的优秀村党支部书记均在帮带导师中产生。同时,将23名帮带导师纳入“农村导师志愿服务团”,后续还将抽调其参与软弱涣散村集中整顿、和美乡村建设、矛盾调处等重要任务,积极为市委、市政府强化基层治理提供智力支撑和经验支持。对实绩显著的村干部后备力量及时使用,形成“帮带一批、成长一批、储备一批”的可持续发展格局。目前,已有14名村干部后备力量进入村“两委”班子,5人担任村党支部副书记。
目标方向
神木市将继续积极探索后备力量“导师帮带制”,让老支书的“田埂经验”与年轻干部的“创新思维”碰撞,进而迸发出乡村振兴的强大动能,通过思想铸魂、实战练兵、制度固本,为乡村全面振兴锻造一支“带不走”的生力军。
通讯员 曹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