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公安:驱动“智慧引擎” 构建新型警务运行模式
来源:榆林日报 时间:2025-01-10 10:49:29 编辑:李小龙 校对:李娜 责编:王丹
警察节升旗仪式
榆林公安科技创新中心揭牌
“情指行”一体化运行中心指挥调度
暖心警务会客厅
为群众返还被骗资金
服务群众
历史古韵、潮流街拍、古色建筑、特色美食……每逢周末、假期,榆林古城总是行人如织,热闹非凡,人们纷纷来到这里,感受塞北驼城的烟火气息。
吃喝玩乐在榆林,人们能够深深感受到触手可及的安全感—全城24小时亮灯值守的警务站、穿梭不停的电动警车、步履铿锵的巡逻民警、暖心便捷的警务会客厅……从清晨到夜晚,从喧闹到静谧,榆林公安始终守好一座城、护好一方人。
近年来,榆林市公安局坚持改革强警、科技兴警导向,紧紧围绕实战所需、群众所盼,把数据支撑实战作为推进公安工作现代化、形成公安机关新质战斗力的有力举措,不断强化“专业+机制+大数据”新型警务运行模式,着力构建现代警务、数据赋能、立体防控、智慧侦查“四大体系”,提升护航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水平,让榆林更加宜居、宜业,持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现代警务 强化全警种协同“战斗力”
走进榆林市公安局“情指行”一体化运行中心,争分夺秒的忙碌气息扑面而来:键盘敲击声、电话声、讨论声不绝于耳,大屏幕上,警情、预警信息、视频画面实时滚动播放……
“这里就好比指挥实战的‘最强大脑’,24小时在线服务基层一线实战,实现信息准、预警早、处置快。”市公安局指挥中心负责人介绍,“2024年8月,我市绥德县发生一起重大刑事案件,犯罪嫌疑人潜逃。我们立即启动应急模式,指挥调度中心前台指挥、大数据中心后台支撑,仅用3个多小时就成功抓获犯罪嫌疑人。”
今年以来,榆林市公安局不断建立完善“专业+机制+大数据”新型警务运行模式,建成了贯通市—县—所的“两平台一中心”(即新一代110接处警平台、“情指行”一体化平台和大数据实战应用中心),通过平台联通、数据融通、机制贯通,逐步打破警种、部门、系统之间的壁垒。来自各行各业的海量数据被实时分析、动态感知,一旦发现风险隐患,工作人员即可一键发起、精准预警、快速响应、高效联动,极大地提高了警务效能,此种模式在“夏季行动”“清爽榆林”安保等实战大考中经受了检验,一年来已协助侦破案件1189起。
同时,新一代110接处警系统还在全省率先实现与智慧法制平台互联互通,警情处置过程中,接处警人员可联通智能接警地图台、执法记录仪和警务通终端,实现了警情位置秒级上图、报警人信息自动关联、现场图像实时回传、后台前端一体联动,各类警情以一码溯源方式,实现执法过程全留痕、执法信息全记录,切实解决了有警不接、有案不立问题。
群众看公安,关键看破案。为适应犯罪形势的新变化,榆林公安在传统破案模式上主动求变,依据科技信息化手段组建智慧侦查中心,不断释放“专业+机制+大数据”的澎湃动力。
以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的电信网络诈骗为例,在打击方面,2024年5月,榆林公安根据受害人被骗数据研判分析,发现一境外诈骗窝点,通过开展集群作战和国际执法合作,打掉位于菲律宾的一大型电诈犯罪园区,抓获犯罪嫌疑人124名,查明涉案资金1400余万元。在预警方面,通过数据智能采集、全量汇聚、碰撞比对,大幅提升识别预警精准度,研判生成“预警劝阻”指令及时推送基层落实,有力助推全市打击电信网络诈骗连年实现“两降三升”工作目标:即发案数、损失数同比下降,破案率、抓捕数、被骗资金返还数同比上升。
案件的成功告破,资金的顺利返还,充分说明大数据是公安机关新质战斗力的重要增长极。“以前,想汇聚各区域、各部门警力和资源,需要多方协调耗时耗力,如今有了数据支撑、警种协同,大家明确分工、共同推进,跑出案件快侦快破‘加速度’,最大限度地为人民群众挽回经济损失。”榆林市公安局刑警支队负责人说。
数据赋能 提升多场景实战“支撑力”
“女士,不要着急,请告诉我孩子在哪里走丢的,多大了……”2024年10月13日晚,榆林市公安局接到一起走失警情,接警员迅速在电脑上记录着“未成年人”“失踪人员”“中心广场”等警情标签,并立即联合派出所开展线上研判,同时安排警力沿线寻查。20分钟后,民警将孩子安全交到其母亲的手中。
“过去,榆林市走失警情多以辖区派出所处理为主,容易错过寻人的最佳时机。”榆林市公安局指挥中心民警介绍,“2024年年初,榆林公安在全省率先设立‘走失人员查找中心’,根据人员失联的情形、场所、年龄、时段等特性行为和活动轨迹建立大数据模型,明确一般走失警情和9种走失人员疑似被侵害警情的处置规范,确保以最快响应、最强手段、最优资源找回失联人员。”据统计,2024年全市共接报人员走失警情3479人,找回走失人员3422人,找回率达98.3%。
如同走失人员大数据模型一样,一批批面向基层、实用好用的特色应用和数据模型正在榆林警营开花结果。
2024年10月,榆林公安科技创新中心揭牌亮相。该中心在榆林市公安局“数源治理、数智赋能、数创引领”三大行动牵引下,以全量信息采集为支撑,以全域智能感知为核心,通过引入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各类模型算法,围绕打击犯罪、治安防控、民生服务等方面的高频应用场景,研发搭建了重点人员异动、防坠桥预警等实战模型102个,技战法10大类90余种,为各警种提供实战支撑,牵引警务全面向数据化、智慧化转型。
朝阳桥是榆林市的地标“网红桥”,近年来跳桥轻生警情时有发生。为破解辖区坠桥预警难点,2024年以来,榆林市公安局榆阳分局研发了“防坠桥风险预警模型”,通过“视觉识别+AI算法+大数据”的技术方案,进行视频巡查、数据预警、自动喊话、派警处置,及时对相关风险人员进行劝阻和救援。该模型上线运行半年以来,已成功解救17人。
找准“小支点”,撬动“大平安”。榆林公安还针对夜间频发的“拉车门”盗窃,搭建绊线入侵预警模型提升处置效率;针对榆林过境大货车密集情况,升级完善“云哨”预警系统,防范疲劳驾驶保护司乘人员安全;针对“VOIP”“GOIP”语音引流窝点,总结形成的“3+X”打击电诈技战法在全国获奖;针对大型活动安保,引入“LBS人群热力分析”动态监测人流科学布警……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公安工作深度融合,“榆快采”“榆警数智”“反诈卫士”等智慧警务应用最大限度赋能公安实战。同时,全市深入实施公安人才战略,建立基层公安科技应用孵化实验室、全警建模大赛、数据分析师培训认证等创新激励机制,引导全警钻业务、学科技,一批“专精尖、复合型、实战化”专业人才和建模团队初具雏形,将为提升公安机关新质战斗力提供源源不断的警务科技新动能。
深耕基层 凝聚平安建设“向心力”
“警察同志,我身份证丢了,咱们这里能办吗?”
“可以,自助机上很快就办好。”
2024年12月9日,榆林万达广场“暖心警务会客厅”内,在附近打工的渭南人李志华在警务会客厅民警的指导下,很快提交了身份证办理申请,还顺道体验了一把“VR”反诈宣传。
设立“暖心警务会客厅”,是榆林市公安局夯实“派出所主防”工作的一个生动缩影。
公安之治,首在基层。然而,派出所作为最基层的警务实战单元,长期面对警力不足与任务繁重的突出矛盾以及“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现实困境,如何有效盘活警力资源,更好地服务群众,推动实现基层治理现代化?经过密集的调研座谈与研判分析,榆林市公安局立足于“主防”定位,把派出所提档升级“百千工程”作为全市公安工作高质量发展的“一号工程”。
强化支撑保障,在全市新建21个、改扩建20个派出所,暖心警务会客厅108个,为派出所配备了无人机、智能存放系统等一批智能警用装备。强化警力前移,积极推动机关警力向派出所下沉、派出所警力向社区前置,大力推进派出所所长、社区民警进“两委”班子,全市新招录民警下所率达87%以上。强化机制保障,因地制宜实行“两队一室”“岗位制”“交所合一”警务机制,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实施多元治理,下放警务权限,赋能一线实战,真正把派出所重心转移到“主防”上来,打通“情指行”一体化运行机制的末端“毛细血管”。
2024年12月6日,榆林市公安局举办全市派出所提档升级“百千工程”亮赛展示活动,现场竞争激烈,14位示范派出所所长争相展示“绝活”:府谷县公安局城关派出所“323”综合指挥室运行机制、公安高新分局沙河路派出所“五化五智”主防警务模式、公安榆阳分局崇文路派出所“九小场所”分色分级挂牌动态管理、子洲县公安局马蹄沟派出所“云调解·共治圈”矛盾化解机制、神木市公安局滨河派出所“警网融合+双蓝联动”、绥德县公安局满堂川派出所“警助民治”平安联动……一系列基层治理亮点品牌特色鲜明,助推“派出所主防”能力显著增长。
“我在外地工作了3年,回来后感觉变化很大。”家住榆阳区长城路的王女士说,小区安装了智慧安防系统,小孩上下学有警察维持秩序,夜间出门也能看见巡逻的警察,感觉心里特别踏实。
榆林公安严密社会面整体防控,推行见警察、见警车、见警灯“三见警”巡防模式,按照社区民警控面、交巡警巡线、义警队伍保点、无人机巡域方式,全力提升广场车站、商超夜市等人员密集场所的见警率、管事率。2024年全市街面警情同比下降34.6%。“三见警”巡防已成为榆林公安亮丽的名片。
民有所呼,警有所应。近年来,在公安政务服务窗口,智慧公安建设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榆林市公安局积极打造“一窗通办、一网通办、一次办好”服务体系,全面推行“网上办”“掌上办”“免费邮寄证件”等“零跑腿”服务模式,全市公安政务服务窗口启动休息日、节假日“延时服务”,涉企行政审批事项在法定时限的基础上压缩50%以上,极大节省了群众和企业办事的时间和成本,真正用“服务指数”换来群众“满意指数”。(照片均由榆林市公安局提供)
通讯员 冯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