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脂县把“巧心思”藏在基层治理中——矛盾解在家门口 关怀暖到心坎上

来源:榆林日报 时间:2025-10-16 09:13:57 编辑:康敬卓 校对:郝莉娜 责编:王丹

“以前闹矛盾不知道找谁,现在家门口就有人帮着捋清楚;孩子没人管、老人没人陪,总有人上门搭把手……”米脂县乡村群众口中的这些变化,藏着当地基层治理的“巧心思”。

近年来,米脂县紧扣群众需求,从矛盾化解、民生关怀、乡贤助力等方面发力,把治理触角延伸到村头巷尾,将服务送到群众身边,让“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目标落地生根,绘就了乡村和谐宜居的新图景。

事事有人管

矛盾当场解

“土地边界划不清,这事儿搁以前能吵半年,现在‘和事屋’的人带着尺子到地里量,再用村规民约劝一劝,当天就定了调!”说起村里的“和事屋”,印斗镇吕家硷村村民竖起了大拇指。

印斗镇为了把矛盾化解在萌芽,镇党委牵头建起1个镇级“和事堂”、29个村级“和事屋”,让群众遇事“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地”。

“群众的事再小也是大事,必须把‘和事’的平台建在群众家门口。”印斗镇党委书记艾峰牵头,从镇村干部、司法所干部、派出所民警里挑骨干,从村里老党员、老教师、老模范中选乡贤,再配上专业法律顾问,组成了一支“懂法律、知乡俗、有威望”的调解队伍。选拔调解员时,不仅看品行口碑,更要能听懂群众的“土话”、用得了村里的“规矩”、能把“大道理”讲成“家常话”。

同时,矛盾调解还有一套“标准化流程”。村民有纠纷,可前往“和事屋”、打便民联系卡上的电话、在微信群里留言,四(五)级长或网格员会第一时间记录;简单纠纷由“和事佬”在当事人家中或“和事屋”现场调解,用乡俗、村规帮着捋思路;复杂纠纷则启动“专班模式”,包片领导、司法所干部、民警一起上门,查情况、定方案;实在难啃的“硬骨头”,就拿到镇“和事堂”开联席会议,邀请职能部门、双方当事人一起商量。

不久前,对岔村两户村民因宅基地排水问题吵得面红耳赤,差点动手。“和事屋”的老党员老李和法律顾问立即上门,先拉着两人坐在院子里“唠家常”,再到现场查看排水路线,接着拿出民法典里关于相邻权的规定,又提了个“埋暗管、分时段排水”的方案。“都是乡里乡亲,抬头不见低头见,为这点事伤了和气不值当!”老李的一句话戳中了两人的心,最终双方握手言和,还一起动手修好了排水管道。

“夕阳”有人暖

“朝阳”有人护

“蛋糕真甜,这辈子还是第一次有这么多人陪我过生日!”8月21日,郭兴庄镇白石畔村幸福院里暖意融融,80岁的李兴芝奶奶戴着生日帽,和20多名高龄老人一起吹蜡烛、吃蛋糕。这场温馨的生日会,来自郭兴庄镇“暖阳阳”服务站的暖心行动。

“老人和孩子缺的不光是物质,更是陪伴和关怀。”郭兴庄镇党委书记折晓娥说。基于这样的考量,今年3月,郭兴庄镇成立了“暖阳阳”服务站,让留守群体不再孤单。服务站由镇党委书记、镇长任组长,整合镇干部、村“两委”成员、志愿者等力量,建立起“日常关爱+专项服务”的工作模式。每月第一周,志愿者会到养老院、孤寡老人家,帮着整理房间、打扫卫生、陪老人聊天,还会上门为行动不便的老人办理养老年检、更换一氧化碳报警器;第三周则聚焦留守儿童成长需要,在儿童之家辅导功课、组织绘画和手工活动,还收集干部子女的旧衣物、书本,捐赠给家庭困难的孩子。此外,遇到老人过寿,服务站会特意准备蛋糕、饭菜,组织邻里一起庆祝,让老人感受家的温暖。

除了生活帮扶,服务站还注重心理关怀。暑假里,志愿者发现初二学生小宇(化名)因母亲已故、父亲在外打工,性格内向、作业字迹潦草,便每周上门辅导功课,陪他聊体育爱好、讲励志故事。慢慢地,小宇不仅字迹工整了,还主动和同学交流,脸上的笑容也多了起来。“以前觉得学习没意思,现在知道有人关心我,我想好好读书,将来也帮助别人。”小宇说。

乡贤齐帮忙

治理添动能

“折腾了6年,总算能安心种地了!”今年夏天,杜家石沟镇某村村民何某与周某紧握双手,压在两人心头的土地纠纷,终于在乡贤调解员的助力下圆满化解。

去年7月,杜家石沟镇依托商会资源成立乡贤调解委员会,100余名成员均是村里有威望的老党员、退休干部或商会会员。镇党委副书记豆磊表示,乡贤懂村情、有人脉,村民更愿意听他们说话,这是独特优势。

乡贤调解委员会将何某与周某的积案提上日程后,曾担任多年村干部的张长柱主动接手。他没有急于让两人对峙,而是先到地里实地丈量,又走访老支书、邻居了解情况,很快摸清了两人的“心结”。

过程中,张长柱发现村民张某有一块位置居中的地,恰好能满足两人需求。他便找到张某进行沟通,“你这块地在哪种都一样,若能帮何某换地,既化解了两家矛盾,也是为村里作贡献。”接着又分别给何某、周某“算账”。经过多次协商,张某同意与何某换地,村“两委”全程监督换地手续办理,长达6年的矛盾成功化解。

为高效化解矛盾,乡贤调解委员会还建立“分级联动”机制:简单纠纷由村“两委”初步调解,无法解决的上报镇里,镇里根据纠纷类型匹配合适乡贤,复杂纠纷则联动司法所、派出所共同介入。截至今年上半年,该镇实现“线上零信访”,法院移交的30余起案件中,成功调解15起以上,成功率超50%,位列米脂县第一。

“大家都是熟人,抬头不见低头见,把道理说透、账算清,就没有解不开的疙瘩。”张长柱说,如今村里有纠纷,村民第一时间就找乡贤调解委员会。乡贤用“法理+人情”的方式,不仅化解了积案,更让乡村邻里关系愈发和睦。

记者 陈静仁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