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报道 | 一块煤的“黑白”奇妙之旅
来源:陕西日报 时间:2024-09-28 21:09:37 编辑:李小龙 校对:康敬卓 责编:王丹
毛乌素沙地边,榆林百米深的矿井下,采煤机犹如钢铁巨人般伸展着巨臂,将“乌金”源源不断地挖出。
一块块煤开始了奇妙变身之旅。
消毒液、塑料制品、衣服……煤炭经过筛分、脱水等工序,实现了“由黑到白”的神奇变化。
40年前,一篇《陕北有煤海 质优易开采》的电讯稿,揭开了世界七大煤田之一神府煤田的面纱,拉开了陕西能源大开发的序幕。
煤炭是我国能源安全的“压舱石”。1949年,陕西原煤产量仅43.6万吨标准煤。2023年,我省能源生产总量较1949年增长1563倍,其中,原煤产量7.62亿吨,较1949年增长1350倍,原煤产量稳居全国第三。
几十年来,陕西能源产业快速发展、加速转型,越来越多煤化工产品“由粗变精”,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矿井更“聪明”
35岁的陕煤曹家滩矿业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综采一队队长赵振,是同事眼中的“老煤矿”。
从渭南“老矿厂”到榆林“新矿厂”,赵振干过放炮员、采煤工等,见证了煤炭开采行业变革——煤矿产煤不见煤,挖煤工变成了挖煤工程师。
9月9日22时,窗外下着小雨,该公司调度分控中心屏幕上显示,10米超大采高综采工作面正“火力全开”唤醒沉睡地下的“乌金”。
该工作面实现了采煤机等设备智能联动,填补了世界特厚煤层一次采全高技术的空白。
“通过精确的控制系统和高效的作业流程,工作面实现了在线监测、一键启动、远程控制,日均采煤量5.1万吨,比传统工艺提高了113%,人员劳动强度大大降低。”赵振说。
深井下,由我国自主研制的全球首套钻锚一体化智能快速掘进成套装备——百米掘进装备旋转着滚筒破开煤层。
“智能化设备从1.0版本升级到6.0版本,实现了一边向前掘进,一边支护巷道。”掘进二队队长康中山用鼠标精准“指挥”这套装备。
井上,大屏幕上数据闪动;井下,防爆电车自动驾驶;空中,“天眼”精准巡检……2023年,陕西能源生产总量较1949年增长1563倍,供应保障能力持续增强。“‘十四五’以来,我们累计生产原煤17.41亿吨、供应超过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榆林市发展改革委主任崔渊说。
“乌金”巧变身
9月的靖边生机勃勃。陕西延长中煤榆林能源化工有限公司聚烯烃中心车间,白色的“工业大米”聚乙烯等树脂颗粒等待被运往各地。它们将华丽变身用于新能源、航空航天等产业。
“与常规石油裂解生产工艺不同,这些树脂颗粒由煤油气多原料所制。该项目属全球首套煤油气资源综合利用制烯烃项目。”该公司生产部经理谭光甫介绍,公司突破了煤、石油、天然气化工的单一转化模式,将3种原料进行工艺集成创新,达到节能减排目标。
这是我省能源化工企业将煤“吃干榨尽”的一个缩影。
榆林煤、油、气、风、光等能源资源富集,是我国重要能源供应地和现代煤化工产业示范区、国家“西煤东运”的核心腹地、“西气东输”的重要源头、“西电东送”的主要起点。几十年来,陕西能源生产结构不断优化,能源消费从单一的煤炭逐步过渡到煤炭、石油、风电等多种能源,工业全产业链逐步完善。20世纪70年代末,原煤生产占比97%以上;1978年至2023年,原油生产量增长413倍,天然气产量增长352倍。
2012年和2013年,榆林高新区和榆神工业区相继升级为“国字号”;2017年,榆林被列为我国四个现代煤化工产业示范区之一……朝着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转型,成为陕西能源发展的关键词。
在国家能源集团榆林化工有限公司,世界首套年产5万吨聚乙醇酸(PGA)工业示范项目所生产的可降解塑料,在土壤、海水等环境中可完全无害降解。
在陕煤集团小保当矿业公司,全国最大智能化矸石充填系统成功投运,实现了煤炭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
越来越多的煤炭“由黑变白”,煤化工产品也“由粗变精”。
创新添动能
“结果显示,我们制成含量99.5%的无色无味的1,3-丁二醇,产品主要技术指标均达到或超过预期指标!”在榆林中科洁净能源创新研究院,成功完成连续式1,3-丁二醇绿色生产工艺全流程放大试验后,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研究员徐国强很振奋。
此次试验可延伸(煤基)乙醇产业链,为榆林精细化工产业发展提供重要技术支撑。
氢能储能、人工智能……2023年,陕西与中国科学院共创的榆林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获批,榆林开启从煤、油、气能源保障“升级”到风、光、储、氢等多能融合发展新场景。
几十年来,陕西能源结构由“重”变“轻”,新能源产业发展迅速——天然气和水风光电等清洁能源消费占比上升,2023年,可再生能源消费占比10.2%,较1978年提高了5.6个百分点。
世界首个实用化和规模化零碳智慧能源中心零碳供能为群众送“氢暖”;我国在建规模最大的电池电解液溶剂项目现场机械轰鸣……眼下,陕西大力推动能源消费、供给、技术、体制革命,一批“头部企业”正不断抢占低空经济、氢能等未来赛道。
“榆林科学布局新能源项目,新能源装机总量达到1447万千瓦,以可再生能源为主、氢能为辅的新型电力系统加快构建。”崔渊说。
小小煤炭,一路逐“绿”,越来越多“含新量”高的产品相继诞生。
创新潮涌风正劲。三秦大地上,依靠传统能源的“底气”和新能源产业的“锐气”,“由黑到白”的奇妙之旅仍在继续……
陕西日报记者 李旭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