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池河鲜,看见绿水青山最惠民

来源:榆林网 时间:2025-08-27 15:13:44 编辑:李 娜 校对:李强 责编:王丹

初秋时节,子洲县马蹄沟镇吉利坪村的56亩鱼塘水光潋滟,村民们正在收网捕捞,一只只螃蟹在网中活蹦乱跳,生机盎然。而六年前,这里还是一片寸草不生的盐碱沟,如今却已成为名副其实的“聚宝盆”。

这片曾经荒芜的土地,何以蜕变为水产丰美的“聚宝盆”?答案就藏在这一池河鲜中。盐碱滩到“聚宝盆”的华丽转身,是坚定不移的生态立县的务实举措,更是子洲将“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的生动见证。

从盐碱滩到塞上江南生态治理奠定产业基础

站在吉利坪村鱼塘边,很难想象这里曾是一片“春天白茫茫,夏天水汪汪,只听蛤蟆叫,就是不打粮”的盐碱荒地。

这一切的改变,始于一位返乡青年的执着。2018年,在外创业多年的李宁回到家乡,望着这片荒废的盐碱滩,立下了“改变村容村貌,发展特色产业”决心。经过一年多的水质、土质和气候调研,并得到水产养殖专家的技术支持后,他果断提出了利用盐碱滩发展水产养殖的设想,并创新提出了“党支部+合作社+农民”的合作模式。

“那段时间,我常常整夜睡不着,满脑子想的都是:万一失败了,怎么对得起信任我的乡亲们?”李宁坦言当初承受的巨大压力。正是这份责任感,让他更加坚定了必须成功的信念。2019年,97户村民被李宁的诚意和科学规划所说服,自发入股,开始了改造盐碱滩的征程。

“机器根本进不去,淤泥太深了。”李宁回忆开工时的艰难。但他们很快找到了解决办法——等到农历腊月,大地封冻,泥土冻结达30厘米以上时,出动8台挖掘机排成一排,一铲一铲地将泥土转运出来。随后,村民们清理垃圾、平整土地,修建鱼塘、调控水质。经过一个冬天的奋战,10个整齐的鱼塘终于建成。

与此同时,子洲县持续开展的生态治理工程也为这片土地的蜕变提供了有力支撑。全县林草面积达176万亩,林草覆盖率提升至58%;完成水土流失治理16.19平方公里;空气质量连续稳定达标,近三年平均优良天数达307天、出境断面水质稳定达到Ⅲ类水标准......这些生态条件的改善,为水产养殖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水质调控“河鲜”上岸 科技创新突破养殖难题

在黄土高原成功养殖东海青蟹,听起来像是天方夜谭。这个技术难题要如何突破?

2023年,榆林市科技局和宁波大学海洋学院合作组建了榆林市特色水产养殖产业科技服务团,为这个难题带来了转机。专家团队多次深入吉利坪村,对当地的水质、土壤和气候条件进行详细勘测和化验分析。

“刚开始那会儿,村民们都在观望。”李宁回忆道,“有的老人不相信,说这咸水沟里养海蟹,简直是异想天开。”但专家们通过反复调研论证,发现这里的盐碱水质经过适当调控,可以替代海水。

“青蟹苗种需要经过精心淡化处理才能适应这里的环境。我们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水质调控系统,每天监测钙、钾、镁等微量元。”李宁介绍,南美白对虾的养殖更是考验技术的环节。由于气候和地质因素影响,水体水质时刻都在变化。最终,通过对水质离子和菌藻营养的精准调控,终于攻克了这一难题。

如今,走进吉利坪村龙水源生态农场,随处可见科技养殖的痕迹:智能监测设备实时传输水质数据,增氧机根据溶氧量自动启停,投饵机按时定量投放专门配制的饲料。

2023年首次投放的2000斤青蟹苗种,成活率达到85%,亩产突破五十斤。今年,养殖规模扩大到56亩,预计总产量可达2800斤。此外,为提升养殖品质,村里不仅建立了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还定期组织养殖户到沿海地区学习先进经验,确保了水产品的优良品质。

从一池绿水聚宝盆生态产业惠及千家万户

夕阳西下,吉利坪村的鱼塘泛起粼粼金光。村民张修明提着刚出水的鱼蟹,脸上写满收获的喜悦:“起初谁也不敢信,这白花花的盐碱滩真能养出螃蟹。如今大家不但分到了红,村里环境也越变越好。”

实实在在的生态红利,就这样走进了千家万户。目前,吉利坪村水产养殖已固定聘用技术工人3名、临时用工22人,全年发放工资19万元,村民入股分红达22万元,人均年收入更从18000元提升至19000余元。

生态养殖做起来了,更多产业也随之而来,村里建起864亩高标准农田种植有机杂粮,秋季推出垂钓、亲子捕捞和苹果采摘等休闲项目,真正让全村人端稳了“生态饭”。

同样的故事也发生在子洲县电市镇。在电市镇,龙溪花海种养殖基地同样依托水库资源,打造出集水产养殖、休闲垂钓、农家乐于一体的立体产业。该基地负责人刘涛说:“去年光水产养殖就增收20多万元,现在不少城里人专程来钓鱼、吃农家菜。”生态价值在这里实现了多元转化。

产业兴旺的背后,是子洲全县生态立县的坚实支撑。八座乡镇污水处理站的建成、230个入河排污口的整治、73个脱贫村的绿化工程、1223座淤地坝的维护,共同构筑起生态保护的坚实基础。5.57亿立方米的库容,不仅蓄住了水,更蓄住了发展的后劲。

从盐碱地到聚宝盆,从单一生产到多元经营,一池河鲜激活全县生态产业发展的大棋局,映照出绿水青山最惠民的生动画卷,也展现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子洲样本。

记者 叶子 李志东 通讯员 子洲县融媒体中心 万拓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