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扎根黄土地 实干写担当——记神木市万镇镇李家畔村第一书记李峰
来源:榆林日报 时间:2025-09-29 09:06:09 编辑:李小龙 校对:李强 责编:王丹
2023年6月,36岁的李峰带着组织的重托与村民的期待,开启了赴任神木市万镇镇李家畔村第一书记的驻村征程。
两年来,李峰坚持用脚步丈量每一寸土地,用真心融入每一户人家,把“驻村”变成“住村”,将“帮扶”干成“深耕”。如今的李家畔村,酸枣基地里绿浪翻涌,文化广场上笑声朗朗,幸福院里饭香四溢,曾经闭塞的小山村焕发出蓬勃生机。2025年,李家畔村成功入选神木市和美乡村示范村。
党建铸魂——
“软弱涣散”到“红旗支部”
村子要发展,关键在党员;党员要带头,首先得“充电”。刚到村时,李峰发现村里党员年龄偏大、学习积极性不高,组织生活一度流于形式。
“要让村子活起来,得先让党员动起来!”李峰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三会一课”从会议室搬到田间地头。 7月的酸枣地里,他蹲在土埂上,举着政策文件说:“咱种酸枣,不仅能卖苗,还能加工成枣仁、枣茶。” 8月的黑豆田里,他请来农业专家,现场教党员分辨豆苗病虫害。
“过去开党员会,大家往板凳上一坐,听书记念文件,没半小时就散了。现在李书记带着我们到酸枣地、黑豆地学政策,去文化广场讲党课,还把种植技术专家请来和党员交流,大伙儿越学越有劲儿!”老党员刘玉堂感慨道。
除了“软件”提升,李峰更注重“硬件”的更新。通过多方协调,争取资金完善村级活动阵地,增设党员活动室、便民服务站,让村部从“办公点”变成“服务站”。如今,李家畔村党支部已成为村民心中的“主心骨”。 2024年7月,榆林市乡村振兴工作现场推进会在李家畔村召开,村党支部“党建+产业”模式被作为典型推广。
产业振兴——
“靠天吃饭”到“链式发展”
李家畔村有4000多亩耕地,却长期“靠天吃饭”。 2017年成立的集体经济合作社,因缺乏产业支撑,一度陷入“流转土地多、收益见效慢”的困境。
产业不兴,村民难富。李峰迅速行动,与村“两委”班子实地调研,绘制产业发展“图谱”,制定“酸枣+黑豆”主导产业规划,平整土地2000亩,并配套完善滴灌设施。种植酸枣1200亩、酸枣苗50亩,争取120万元建设酸枣基地生产道路、130万元配套建设种植基地供水设施,推动360万元的酸枣加工厂建成投产。同时,大力发展黑豆产业,种植800亩,采收超过16万斤,为合作社增收40多万元。2024年,李家畔村年收入超200万元,成为神木南部乡镇村集体收入唯一超百万元的村子。
为破解“种得出、卖不掉”的难题,李峰主动当起了“产品经理”。联系澳牛牧业收购100吨萝卜,为合作社增收3万元;对外签订销售协议,助力“李家畔酸枣苗”走得更远、销路更畅。今年上半年,仅酸枣苗销售就进账50余万元,产业链条越拉越长,村民钱袋越来越鼓。
民生提质——
“急难愁盼”到“幸福账单”
“李书记,我的手机坏了!”“我家吃不上水了!”“我的养老认证咋弄?”在李家畔村,村民有困难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李峰。
类似的“麻烦事”,他两年处理了100多件:帮助36位老人办高龄认证,为困难老人代办临时救助,给独居老人代购日用品……他把“民生清单”变成“幸福账单”:建成可容纳100人就餐的幸福院,建成文化活动广场,每年年底为村民分红。
环境整治是另一场“硬仗”。过去,村里占道圈舍、柴草堆、旱厕随处可见,主干道狭窄坑洼。李峰带着工作队清退11处占道杂物,拓宽硬化6公里村道,新建90米混凝土排洪渠,安装4处垃圾箱。“现在出门不用绕着垃圾走,下雨也不用走泥水路。”72岁的村民刘德文说。
面对未来,李峰的笔记本上写满计划:解决“靠天喝水”难题,开发酸枣醋、枣芽茶,吸引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
“驻村不是‘镀金’,是‘扎根’。”李峰说,“我要把论文写在黄土地上,让村民的笑容成为骄傲的‘驻村答卷’。”这就是他朴素的初心与动人的担当。
通讯员 杨平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