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德县:串珠成链 枝头生金

来源:榆林日报 时间:2025-11-06 23:23:15 编辑:李小龙 校对:张倩 责编:王丹

海拔高、温差大、阳光足,地处北纬37度的绥德县,孕育出的山地苹果品质上乘且风味独特。

近年来,绥德县立足县域实际,深挖发展潜能,通过规模化种植、科学化管理、品牌化运作,迅速将山地苹果产业打造成为“叫得响、走出去、能致富”的优势特色产业,探索走出一条“产学研”与“产加销”一体并进的高质量发展之路,让山地苹果真正成为强县兴村、立业富民的“金果子”。

近日,笔者走进名州镇赵家坬村山地苹果包装车间看到,10条智能选果线正在高速运转。一颗颗果径合格、品质优良的苹果被传送带运至装箱线,工人们分工有序开展装箱、贴标签、封口、搬运等工作,一派热火朝天的忙碌景象。

“智能选果线可从大小、色泽、霉心病检测等方面对苹果进行分级处理,准确率超过98%。借助10条智能选果线,我们一天时间就能将40吨苹果细分为10个不同等级。”据绥德县二十四洼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汪洋介绍,智能选果线遴选的一级果,直径都在9厘米以上,完成礼盒包装后会通过线上线下渠道销往北京、上海、重庆等地,每公斤的售价在30元上下。

不远处的赵家坬村红富士苹果种植基地内,一颗颗红彤彤的苹果挂满枝头,工人们正忙着采摘、剪梗、装筐、搬运,一幅洋溢着丰收喜悦的产业画卷在眼前徐徐铺展。

据了解,2017年,赵家坬村在引进第三方的基础上成立绥德县二十四洼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此后又通过土地流转(村集体每年可获得土地流转费用30万元),打造了5300亩高标准梯田山地苹果种植基地,目前基地的苹果已全部进入中果期,今年的产量预计可达1200吨,进入盛果期后年产量有望突破3000吨。

近年来,赵家坬村山地苹果种植基地还累计带动周边5个乡镇的1200余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累计发放务工工资2000多万元。“我常年在基地务工,主要工作包括反光地膜铺设、日常管理、苹果采摘和包装等,七八个月的总收入接近4万元,离家也很近,我觉得非常满意。”名州镇刘家湾村村民刘彩宁说。

其间,赵家坬村始终坚持现代化、标准化种植管理模式,集成应用节水灌溉、疏花疏果、套袋、防雹网等技术,推动山地苹果生产提质增效,产出的苹果不仅整体果径较大、口感甜脆,且果形端正、没有雹点。2024年,绥德县二十四洼农民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还建起了存储能力达1600吨的锁鲜冷库,通过保质保鲜延长了优质山地苹果的供应期。

“在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的帮助下,去年我们对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机设备进行了更新,硬化了村内的10多公里生产道路,增配了变压器等电力设备,建起了存储能力为600吨的冷库,为全村山地苹果产业的稳步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按照‘土地流转+务工+分红’的多重收益模式,村民们全年累计获得收益超120万元。”赵家坬村党支部书记赵波说。

在赵家坬村漫山遍野的山地苹果园中,一块“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试验站”的牌子格外醒目。2020年,绥德县农业农村局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专家团队紧密协作,在该村建立了山地苹果试验站,为绥德县相关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通过试验站和合作社的试验种植,我们发现‘瑞雪’‘瑞阳’等品种非常适合绥德县的山地种植,相比老品种苹果品质更好、产量更高,市场价格优势也比较明显。”据绥德县产业发展中心主任刘小发介绍,通过新老品种互补,该县已逐步形成早熟、中熟、晚熟品种的合理种植配比,可满足各地市场、不同顾客的需求,进一步提升了绥德山地苹果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

开直播、签订单、接订单、物流配送……“近期苹果订单不断,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远销俄罗斯、泰国、尼泊尔等国家。”看着一车接一车的优质苹果陆续运出仓库,绥德县焉头农副产品购销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田俊莲满脸喜悦。

“今年合作社引进了2台冻果干深加工机器,年加工能力超过1000吨,产出的果干深受市场欢迎,也提升了山地苹果的附加值。”据田俊莲介绍,2018年以来,义合镇墕头村依托“合作社+农户”模式,推动山地苹果统一规划、分户管理、统一销售,累计带动周边4个乡镇2000多户果农种植山地苹果4万亩,年产销量超过2万吨,每年实现产业收入6000余万元。

白家硷镇、田庄镇、满堂川镇等地累计发展果园2.3万多亩,截至目前已有1.8万亩挂果;张家砭镇郝家桥村新建山地苹果种植基地1500余亩,其中300多亩已经挂果……

近年来,在绥德县各级各有关部门的共同推动下,“绥德山地苹果”被成功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全县山地苹果种植面积达到23.6万亩,占全市苹果产业总规模的五分之一,苹果挂果面积达15.2万亩,年总产量达23万吨,年产值突破9亿元。其间,该县累计建成标准化果园80多个,总面积超过13万亩,培育专业合作社35家,产业覆盖87%以上的行政村。

讯员张丹张东红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