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榆林文旅产业发展的若干建议
来源:榆林日报 时间:2024-09-18 08:32:21 编辑:郝莉娜 责编:王丹
榆林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自古便是边关要塞、军事重镇。近年来,全市上下凝心聚力,坚持把发展文旅产业作为转型升级发展第三产业的龙头来抓,先后打造出了一大批颇具影响力的旅游景区和旅游节庆品牌,旅游综合收入、游客数量持续攀升,有力地推动了榆林经济发展,提升了榆林的影响力。但放眼全国旅游热潮,特别是与周边相邻地区的文旅产业发展相比,榆林旅游业的发展步伐还相对缓慢,“洼地劣势”仍然没有得到彻底改观,文旅产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仍然处于劣势地位,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还不少。因此,如何做大做强文旅产业是各级政府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艰巨任务。
文旅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目前我市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时期,发展文旅产业正当其时。各级领导必须要有忧患意识和长远目光,把发展文旅产业作为党委政府的重要工程和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抓手,树立文旅产业就是“榆林未来发展战略支撑”的思想,要有像“发展能源工业一样发展文旅产业”的理念,加强顶层规划设计,编制文旅产业3年、5年、10年以及更为长远的战略规划,针对不同县市区的文旅资源特点,从市级层面统一设计规划,提出不同的发展方向、宣传口号,全面推动我市文旅产业发展。
加快5A级核心景区创建工作。榆林文旅产业发展之所以一直处于低水平的徘徊不前状况,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少高等级龙头景区。所以,当前的工作重点就是创建高等级旅游景区,发挥带动作用,扩大影响力,使榆林成为省外游客的旅游目的地。地处中心城区的榆林古城是国务院命名的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作为一座地处沙漠边缘的军事重镇和边贸城市,具有非常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南塔北台、六楼骑街,这在全国也是独一无二的。围绕历史文化保护发展旅游产业是我市创建高等级核心景区的首选,恢复古城墙、修复四合院,还原榆林古城的明清风貌,通过5—10年的努力,有望将榆林古城打造成陕北地区的5A级景区。
努力打造精品旅游线路。一是“黄河风光游”线路,放宽沿黄公路交通管制,建设一批服务游客的旅游驿站及临时停车点、公共厕所,提升沿黄线路旅游景点的档次,完善旅游服务配套设施。二是“转战陕北红色主题游”线路。这是榆林红色旅游的最大主题,党中央毛主席转战陕北途经我市8个县、驻留过33个村庄,留下了众多红色印迹,加之线路沿线遍布陕北建党、陕北革命根据地等众多遗址遗迹,必须科学设计,做足做大,彻底改变“红色旅游止步延安”的窘境。三是“长城边塞风情游”线路。明长城横穿榆林全境一千多公里,蜿蜒曲折的长城,巍峨雄壮的镇北台和36营堡,自然风光秀丽,民俗风情独特,很有推广价值。四是围绕“陕北榆林过大年”活动,设计推出“陕北民俗风情游”线路。五是利用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的优势,打造“工业研学游”线路,为广大师生、游客等创造了解煤矿及煤化工的发展历程和知识的平台。同时,要切实加强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延榆高铁建设为契机,加快旅游专线建设,升级沿黄公路的等级标准,提高旅游景点之间的交通通达度,健全和完善酒店等旅游接待设施,提高旅游景点的可进入性等。
加大宣传推广力度。作为《东方红》的故乡、《沁园春·雪》的诞生地和党中央毛主席转战陕北的主战场,要做到让全国人民知道榆林、了解榆林、认识榆林,从而扩大榆林在国内外的影响力。要强化榆林品牌形象,通过统一的视觉形象设计、品牌口号和宣传资料,强化榆林旅游品牌形象,大力宣传榆林、营销榆林,讲好榆林故事,提高榆林的知名度。
加强人才培养。人才匮乏是制约榆林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因素,涉及榆林的方方面面,文旅行业也不例外。目前最紧迫的是通过引进一流运营团队,把优势文旅资源转换、打造成优秀的文旅产品。要借鉴佳县木头峪、靖边统万城和“波浪谷”、神木碧麟湾等景区管理运营模式和经验,引才引智,甚至引进高水平的管理团队,提升企业管理水平。针对目前榆林文旅从业人员素质普遍偏低的情况,要加强在职人员的能力提升,培养一批能留得住、用得上的本土人才,解决榆林文旅人才匮乏问题。同时,要像佳县赤牛坬村一样,通过对当地居民的培训和教育,在农文旅融合中让全村老百姓捧起“文化碗”,吃上“旅游饭”,走上“致富路”,大大地提高了村民的文化素质和服务意识。
建立奖惩激励机制。建立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文旅产业年度目标任务评估考核机制,积极引导和鼓励县区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实行以奖代补政策,激励各类市场主体兴办和投资建设文旅产业项目。着眼培育壮大市场主体,支持企业纳统升规,对年度首次纳入规上统计的文旅体企业,给予达限奖励。加强政策引导,成立榆林文旅产业发展基金会,鼓励民间资本投资旅游业,建立全产业链的金融服务体系,加大对文旅体融合发展示范项目、重点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项目、小微文旅体企业的信贷投放。发挥好市级文旅产业发展基金引导作用,不断创新文化、旅游、体育投融资机制,提高文旅体资源的市场化配置效能。
榆林市决策咨询委员会
作者:冯文勇 赵旭东 张耀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