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艳芬:巧手传承非遗 匠心铸就非凡

来源:榆林日报 时间:2025-01-03 17:58:12 编辑:张倩 校对:康敬卓 责编:王丹

一幅幅作品生动明艳,一朵朵团花争奇斗艳,一个个生肖活灵活现……近日,走进绥德剪纸第三批省级非遗工坊,架子上摆满各式各样的剪纸作品,美不胜收,让人挪不开眼,这些作品均出自绥德剪纸市级代表性传承人陈艳芬之手。近年来,她先后获得榆林市剪纸艺术“十大金剪刀”、榆林市有突出贡献专家、陕西省工艺美术大师等荣誉。

门里出身,自带三分。今年57岁的陈艳芬,是绥德县田庄镇田庄村人,出身“四代剪纸世家”,从小受母亲郝国兰的影响,熟练掌握了剪纸、面花、绘画等手工技艺,其母亲是绥德剪纸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我母亲是村里的‘巧媳妇’,逢年过节、迎亲嫁娶,村里人跑到我们家让母亲剪鞋样、裁衣服、剪纸、捏面人等,我5岁时在母亲的指点下,照底样能剪出窗花,12岁时就能剪出形态各异的莲花、牡丹、花鸟鱼虫等,乡里‘巧女子’的名声便传开了。”陈艳芬说。

剪纸不仅是她的爱好,也是她谋生的方式。出嫁后,21岁的陈艳芬利用业余时间剪出各种样式的窗花,有时剪到深夜才休息,然后拿着一沓沓窗花到集市上出售,由于工艺细腻精美,很快就卖完了。

“那时一幅窗花价格2元,一年下来能卖3000元,是一笔不小的收入,很有成就感,这更加坚定了我从事剪纸艺术的信念。”陈艳芬说。

2006年,陈艳芬第一次参加内蒙古自治区全国第二届“蒙牛情”剪纸大赛,她的剪纸作品《故乡情》获得铜奖。这次大赛让她开阔了眼界,学习到其他剪纸的艺术特色与创作方向,提振了她的创作士气。

不需底稿,不用画笔,信手拈来,随性而为,一张红纸与一把剪刀在陈艳芬手中翻飞,谈笑间便剪出鱼戏莲花、人物肖像、风俗民情等作品,栩栩如生,寓意深刻。

创新是艺术的灵魂。2012年,陈艳芬在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创作出套色剪纸,即一幅作品由多种色彩且以单张纸的方式呈现,其特点是平整、色彩丰富、生动明艳,深受广大剪纸艺人的好评。

“套色剪纸工序复杂,比传统单色剪纸耗时3倍多,一幅大型的套色作品从构思、设计、剪纸再到制作,要花费好几个月时间,尤其缝隙接壤处,要严丝合缝,不能有毫厘之差,体现的是匠心、细心、耐心。”陈艳芬说。

陈艳芬的创新不仅体现在表现手法上,在内容上也与时俱进,她把传统的剪纸艺术与现代生活进行融合,创作出《传统美德系列》等表现力强、文化气息浓郁且具有教育意义的作品。

多年来,陈艳芬剪出了幸福美好生活,丈夫和儿女在她的影响下,个个也是剪纸与捏面花的能手,她创作了大量的剪纸作品,其中作品《秋收》《亲如一家》等在国际剪纸艺术展中获得金银奖;《春歌》《同庆》分别在第三届农民书画展、第三届剪纸艺术博览会中摘得桂冠;套色剪纸作品《民俗风情记忆》《人类守护神》在山西省右玉全国大赛、陕西省工艺美术大师评选中获得金奖。

2015年,陈艳芬成立了绥德县艳芬手工艺农民专业合作社,每年免费培训剪纸学员上千人。在她的传帮带下,全县上百名妇女从事手工艺。近年来,她还通过非遗进社区、进学校等方式,将剪纸技艺、剪纸文化传授给学员,累计培训3000人次。2023年,省级非遗工坊在田庄村成立。

通讯员 张丹 杨凡 贺珧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