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靖边为春耕春管插上“科技翅膀”——科技赋能沃野 智慧谱写新章
来源:榆林日报 时间:2025-03-31 10:17:45 编辑:张倩 校对:李娜 责编:王丹
在海则滩镇柳树湾村千亩马铃薯基地,深耕机耕出标准垄沟。通讯员 陈治武 摄
今年,黄土高原上的靖边县呈现别样春耕春管景象:智能温室里秧苗青翠欲滴,北斗导航播种机在田间划出笔直线条,农技人员手持检测仪为土壤“把脉问诊”。传统农耕与现代科技在这里深度交融,谱写着现代农业进行曲。
〉〉
农资保供:
筑牢春耕“生命线”
“嘀——”在靖边县农资配送中心,随着扫码枪轻响,化肥包装上的生产批次、质检报告等信息即刻显现。仓库内,工人们正将710吨玉米种子装车,这些带着“电子身份证”的农资将通过绿色通道,直抵16个乡镇的田间地头。
“我们实行24小时轮班配送,农资到户误差不超半日。”配送员李强说。为确保春耕物资供应,靖边县组织农资企业提前行动,提前备采,及时调入大批名牌农资,提前储备3.86万吨优质化肥,并成立10支流动质检队。在杨桥畔镇农资店,质检员林盛正用快检设备检测玉米种子的发芽率,像这样的突击检查,靖边从1月就已经开始,重点检查农资市场种子、化肥、农药的生产备案、外包装标识、标签、产品质量,实现源头可追溯。村民摸着种子包装上的溯源码笑道:“如今买农资跟医院抓药似的,手机一扫全知道。”
〉〉
智慧育苗:
破译生长密码
秧好一半禾,苗壮一半产。走进雨禾合作社的智能育苗基地,科技气息扑面而来:温度传感器实时监测环境,催芽室自动调节温湿度,补光灯根据日照强度智能启闭。负责人苗慧平手持遥控器穿梭在苗床间:“过去倒春寒能让三成苗子‘夭折’,现在成活率超98%。”在智能化育苗温室,一键操作实现温度、湿度、光照的精准调控,生产效率较传统模式显著提升。雨禾合作社的智能育苗基地,每年可培育5000万株蔬菜苗,为500多户种植户提供1万余亩土地所需的优质蔬菜幼苗。
县园艺技术推广中心主任李建宏介绍,全县15家育苗基地年供1.5亿株种苗,不仅满足了本地设施农业需求,还供应内蒙古、延安等地。
〉〉
农机升级:
北斗导航精播
东坑镇宋渠村的田野上,农机手张华驾驶着旋耕机,紧盯屏幕,仪表盘上导航不断修正作业轨迹。伊当湾胡萝卜种植基地里,大型播种机同步行进,起垄、播种、覆膜、压土一气呵成。银色地膜如五线谱铺展,农机轰鸣似跃动音符。种植大户殷建峰说:“机械化种植不仅提高了效率,还利于后期管理。自从安装了北斗导航,种田变得轻松,你只管踩油门,剩下的交给导航就行!”
农机给力,种地省。春耕前,县农业农村局引导当地加快高性能播种机推广应用,合理增加种植密度,有效提升机播质量。已为各类农业机械进行全面“体检”,并对新晋农机手进行操作培训,为春耕按下了“快进键”。将有3000多台农业机械陆续投入生产一线,展现其强大动能。
〉〉
良田焕新:
水肥精准到田间
粮食生产根本在耕地。有好耕地才能多打粮、打好粮。
在海则滩镇高标准农田建设现场,一块块农田规整成片,农机撒欢儿跑,种粮气象新。在镇靖镇榆沟村4800亩的高标准农田上,推土机正将零散地块连成片。地块整合后,利用“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在田间铺设的滴灌带如同“毛细血管”,精准将水和肥送达农作物的根部。数据显示,水肥一体化技术较传统灌溉节约水肥30%以上。
高标准农田一头连着千家万户,一头连着粮食安全。靖边县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36.35万亩,有效解决土地耕种“分散化”“碎片化”问题,为粮食生产提供了丰厚的“沃土”,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在10%至20%之间。
高标准农田建设,不仅改善灌排条件、解放劳动力,而且提高了全县耕地排灌能力、农机作业能力、粮食生产能力。
记者 马蕊 通讯员 沈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