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凤飞:让诗歌照见人的灵魂

来源:榆林日报 时间:2025-04-11 08:49:48 编辑:李小龙 校对:李娜 责编:王丹

王凤飞在院子里看书。叶子 摄

当清晨的阳光掠过陕北黄土高原的沟壑,在定边县白湾子镇小涧子村,46岁的王凤飞拄着拐杖走向村口的土坡,在大山的褶皱深处,用诗歌完成与命运的对话。

1979年,王凤飞出生于小涧子这个偏僻的小山村。3岁时的一场高烧,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他患上了小儿麻痹症,从此,他的肢体永远被困在失衡的姿势里。“脑瘫”这个医学名词,也像命运对他的一把铁钳,限制住他的身体,但却无法限制住他对世界的想象。

幼年上学后,王凤飞的识字启蒙工具是奶奶用木棍划过的沙盘。没有纸笔的日子里,沙土上的汉字痕迹便成为他对知识的初探。

“沙盘上写字,写满一抹就平,反复练。”王凤飞回忆道。在没有纸笔的岁月里,沙盘上的横竖撇捺成了他触摸世界的“钥匙”。靠着这份“土法教学”,他在入学前就已识得六七百字。

“同龄人在山峁间奔跑,我的‘路’是同学们拉的架子车,同学们经常用架子车拉我去上学。”他这样说。上了小学后,王凤飞以全校第一名的好成绩,让大家记住了那个走路“七扭八歪”的少年。

然而命运的考验接踵而至。初中毕业后,因身体的原因,他不得不辍学,将自己关进窑洞两年。

在这期间,王凤飞用阅读来“逃避”世界,借来的高中课本在煤油灯下被他翻得卷了边,一本评书话本更是被他的手指摩挲得泛黄。王凤飞在书本中窥见了更广阔的世界,找到了坚持的方向。“《平凡的世界》让我明白,人不能向命运低头。”他说。

2009年,一台二手电脑搬进他的窑洞,也彻底改变了王凤飞的人生轨迹。互联网为他推开了一扇通往崭新世界的门,也激活了蛰伏20年的文学梦。2014年,他尝试将他在田间地头的思绪和对庄稼拔节的感动化作诗行。那些沾着“土腥味”的诗句,裹挟着毛乌素沙地的风,陆续登上《延河》《诗潮》《新世纪诗典》等刊物。

“诗歌是黄土地的镜子,照见灵魂。”王凤飞的诗集里,既有《荞麦花开》中对乡土深情的咏叹——“开一簇开一片开一座山”,也有《管家庄》里对生命的凝望——“人吃黄土一辈子,黄土吃人一口”。评论家黄文庆曾评价:“他的诗是黄土塬上的信天游,把苦难沉淀为力量,把命运谱写成诗行。”

于王凤飞而言,现实世界是“磨刀石”,诗的世界却是“镜子”——前者让人体会冷暖,后者照见人的灵魂。这些年,他也曾愤懑过,也曾绝望过,也曾被劝告要他学手艺、开小卖部,甚至被贴上“不务正业”的标签。但他不想抱怨,在诗歌的世界里找到另一种“站立”的姿态。

“我就是我,不需要‘脑瘫’诗人的前缀。”他拒绝被定义,更不愿被怜悯。“跌倒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爬起来,这也是一种和自己的和解。”王凤飞说。年岁渐长后,他学会了与命运“相互接纳”——身体依然倾斜,灵魂却愈发挺拔。如今,他不仅是定边县、榆林市作协会员,更成为当地残疾人的“精神灯塔”。

“和解”不是妥协,而是对生命本质的洞察。王凤飞觉得,每个人来到世上都需要接受磨砺,但对苦难的认识和思考才能点亮生命的更多可能。他希望,能让更多的残疾人和正常人建立平等的视角和平等的社会地位。

“其实我很想对和我有着同样生活处境的人说,活着,好好活着,努力地活着,活出自己的模样来!”王凤飞说。

不管新时代的信息洪流如何席卷乡村,王凤飞姿势不变,在一隅角落,以文字为“笔”,在黄土地上、在窑洞里、在书桌前,写下一行又一行倔强的诗。

傍晚的山梁上,王凤飞眺望暮色中的小涧子村。这里没有城市的喧嚣,只有窑洞的灯火和一行行诗歌。“我不留脚印,就留下几行诗吧。”王凤飞说。

记者 叶子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