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创新谱华章 勇毅前行开新局——榆阳区2025年经济社会发展展望

来源:榆林日报 时间:2025-04-26 08:16:47 编辑:李小龙 校对:郝莉娜 责编:王丹

长庆油田上古天然气处理总厂 通讯员 贾斌贝 摄

春节秧歌展演 通讯员 张喜利 摄

机械化助力春耕 通讯员 田苗 摄

多彩课间操 通讯员 周湘 摄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榆阳区将聚力经济发展、产业转型、文旅融合、乡村振兴、城市更新、改革开放、生态建设、民生保障“八个攻坚突破”,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为“十五五”良好开局筑牢根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榆阳新篇章。

今年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8%;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2%;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5%和7%。

攻坚项目建设,筑牢经济发展根基

2月5日,榆阳区举行2025年第一季度重点建设项目集中开工仪式,现场机器轰鸣,洋溢着大干快上的热烈氛围。当天集中开工的15个重点项目,涵盖现代物流、先进制造、生态环保、社会事业、文化旅游等多个领域。

重点项目是经济发展的“压舱石”与“推进器”。今年,榆阳区将深入实施项目建设“擂台赛”,有序推进264个重点项目,年内计划完成投资343亿元。为保障项目高效推进,该区将启用重点项目全过程管理智慧平台,强化领导包抓、专班攻坚、挂图作战、过程问效等工作机制。同时,加快建设污水处理厂等40个园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推动入园项目投产达效、重点企业产能释放,切实将“一揽子政策”转化为“一篮子硕果”。

激发内需消费驱动力方面,榆阳区将持续开展以旧换新、国补消费券等促销活动,精心筹备榆阳好产品、大漠冰雪节等系列活动。支持商业综合体发展新业态,计划招引全国知名首店30家以上,全年新增限额以上商贸企业20家。引导汽车产业园4S店发展商旅新模式,开拓音乐节、展销会等沉浸式消费场景,培育智能家居、国货“潮品”等新的消费增长点。

提升市场主体竞争力也是今年的工作重点。榆阳区将实施企业梯度培育计划,促进“个转企、小升规、规转股、股上市”,力争实现主板挂牌上市企业“零”的突破。投入1000万元支持企业技术改造,以设备更新推动产业“焕新”。深入开展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十大行动,精准解决投融资、用地用能等问题,以贴心服务增强企业发展信心。

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改革创新。今年,榆阳区将以创新驱动提升效能,高效运营秦创原榆阳创新促进中心和西安飞地孵化器,打造集研发、孵化、转化于一体的高能级创新创业平台。落实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支持企业开展关键技术攻关。

在深化改革蓄势赋能方面,榆阳区将深化拓展营商环境突破年活动,加快推动新一批12个“一件事”落地,开展规范涉企执法专项行动,推行政府采购“不见面”开标改革,着力在“红蓝章”审批、阻工问题、压覆资源、联审联批、隐性审批、考古前置6个方面下功夫,全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同时,抢抓机遇,围绕九条重点产业链,大力开展金融招商、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

强化延链补链,激发产业发展活力

榆阳区历史悠久,非遗文化底蕴深厚,拥有榆林小曲等众多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遗文化不仅是榆阳人民的精神财富,也是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的宝贵资源。

今年,榆阳区将非遗资源转化为文旅创新动力,形成三大特色路径:

生态研学与红色文旅融合:在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推出“柳笆庵子”等“非遗+研学”项目,配套建设沙生植物园、毛乌素沙地体验基地及治沙精神报告厅,加速省级旅游度假区创建。麻黄梁黄土地质公园引入传统舞蹈展演,完善游客中心并举办国际书画摄影写生周,全力争创国家级地质公园与省级旅游度假区,实现年旅游综合收入达70亿元目标。

古城活化与非遗体验联动:推进国家级非遗示范街区建设,实施古城基础设施升级与四合院改造,完成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程。建成陕北非遗研学基地、电信展览馆等场馆,打造米茶制作、根雕工艺等非遗体验庭院与工坊。通过非遗文化节、“非遗+民宿/美食”等业态,强化“相约榆林・对话古城”品牌影响力。

公共文化服务创新:打造“15分钟非遗文化圈”,新建综合文化站、城市书房等公共文化“微单元”。举办“榆林豆腐节”等活动,启动“三个一”文化精品工程,为城市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文化活力。常态化开展非遗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三进”活动,将剪纸等非遗项目融入艺术课程与社团活动,不断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

除非遗外,榆阳区将聚焦三大产业方向,推动经济结构优化:

能源产业升级与多能融合:推进可可盖、方家畔煤矿联合试运转,新增140口气井使天然气产量达90亿立方米。布局分散式风电等9个项目,新增新能源装机80万千瓦。重点推进50万吨高温费托制品、上古天然气269工程等项目,构建煤炭、天然气、新能源多能互补体系。轻纺产业园加速红太羊绒项目投产,提升“榆林羊毛绒”品牌竞争力。

新兴产业聚群与制造强区建设:通航产业园投用A2类通用机场及标准化厂房,争创全省低空经济试验区。引进希德电子智能装备基地,推进速豹汽车滑板系统智能制造项目建设。新材料领域聚焦盟创纳米气凝胶、信必诚10万吨铝合金等项目,打造百亿级产业集群。

未来产业布局与新质生产力培育:抢抓人工智能机遇,建设数字治理指挥中心,实施12家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改扩建30个5G基站,打造“数字智慧之城”。发展银发经济,推进东方桃李康养、广济堂中医药产业园等项目建设,建成“智慧医院”一期,打造“区域康养之城”。布局绿氢产业,建设氢能储氢装备产业园及风光绿电制氢项目,打造“绿色氢能之城”。

深耕“三农”领域,赋能乡村全面振兴

“三农”工作关系国计民生,也是榆阳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今年,榆阳区计划新建高标准农田8万亩,实施高效旱作节水农业4.56万亩,全面完成1.7万亩盐碱地治理清零工程,新建无定河沿线富硒水稻生产基地1万亩,全区粮食产量超过9亿斤,争创国家级粮食产能提升重点县和玉米单产提升整建制推进县区。持续深化“4+2+X”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粮饲兼用玉米80万亩、脱毒马铃薯30万亩、小杂粮15万亩、大漠蔬菜9万亩,羊子饲养量达到220万只、肉牛达到11万头。加快建设羊产业研发、10万只白绒山羊全产业链基地,建成投产十万头肉牛屠宰深加工项目,全链推动畜牧业提质增效。同时,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持续推进太空育种地面试验,新建玉米制种基地1万亩,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加大农机购置补贴,农机社会化服务达到37.5万亩次,农业机械化率提高至88%。加快推进品牌强农,大力发展肉羊、水稻、小杂粮等特色农业产业,刚性落实区级奖补政策,叫响“沙地上郡”区域公共品牌。

推动农村地区更加繁荣。该区将充分发挥水电路气四个专班领导优势和专业优势,强力推进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建好水网,启动17个抗旱保粮水源工程,建成集中供水工程55处,确保年底前农村地区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9%以上。建强电网,开展智慧充电站下乡行动,完成150个配电网项目建设,完善南部山区提水灌溉电力设施,解决北部草滩区“电压不足”问题,让老百姓用上安全电、放心电。建优路网,推进大早路、大补路等项目建设,升级改造农村道路600公里,畅通道路“大循环”。建好气网,用活中石化3亿立方米用气指标,实现集镇天然气入户普及。常态化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实施农村卫生户厕改造5000座,实现垃圾压缩站、污水处理站“全覆盖”。

推动农民生活更加红火。该区将强化防返贫动态监测帮扶,扶持省级重点帮扶村2个,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开展“消薄培强”行动,推动“千村光伏”项目全面投产,确保集体收入10万元以下行政村动态清零、50万元以上强村超过20%。新创建省级“千万工程”示范村7个和市级“千万工程”重点村9个。深化拓展伙场庭院经济“12345”发展模式,坚持巩固一批、提升一批、启动一批,接续投入1亿元专项资金,围绕4条伙场庭院经济示范带,新创建伙场庭院经济示范村50个、示范户2000户以上,加快实现村村有产业、户户有产品、人人有事干。

办好民生实事,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今年,榆阳区将聚焦民生福祉与城市发展,以务实举措推动各项工作攻坚突破,通过“办实惠民生之事、办细暖民心之事、办好解民忧之事”的民生保障体系,叠加“多维度拓展空间、多层次提升品质”的城市建设路径,构建宜居宜业的发展新格局。

教育领域,该区将加速推进10个校建项目,新增7000个学位,同步实施“招贤引智”工程,通过免费师范生专项招聘等政策,全年计划引进300名优秀教师,并依托北京海淀教师培训基地及江苏南通等地先进经验,完成1.5万人次校长教师培训。尤为关键的是,在小西沙片区高标准建设市一中附属初中、小学及幼儿园,通过前瞻办学理念植入、管理团队优选和师资储备,打造区域教育标杆。

医疗领域,将聚焦“强基”与“提质”双主线:启动星元医院常乐路院区、人民医院门诊楼改造,推动公立医院等级创建;开工朝阳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规范村卫生室建设,通过“百名医师下基层”行动促进优质资源下沉。此外,加强青少年健康干预,通过运动赋能青少年身心成长。

就业与社会保障方面,今年力保新增城镇就业5500人以上,实现“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住房保障领域,实施1200户美丽农居改造,推进轻纺产业园1072套公租房建设。养老托育体系同步升级,新建改建56所养老服务设施,构建“居家社区协调、医养康养结合”的养老格局,建成76个普惠托育示范项目,落实生育支持政策。殡葬改革方面,推进四里沙公益性公墓建设,规范中心城区治丧秩序。针对特殊群体,进一步筑牢低保、特困供养、残疾人救助底线,确保民生保障“一个都不能少”。

城市发展方面,将秉持“人民城市”理念,在空间拓展上打出“组合拳”:科学制定老旧小区、平房区、城乡接合部“三大片区”改造规划,上半年计划实现5个棚改项目清零,年底完成七中沙场等3个更新项目征迁。同时遵循“一区一策、一楼一策”原则,新启动47个老旧小区及百个“基础极差”小区改造,实现居住品质“梯级跃升”。物业管理推行“红黑榜”制度,通过“示范小区”等评比活动,创建一批高品质社区。交通攻坚聚焦“断头路—瓶颈路”治理,启动文化北路拓宽工程,贯通榆阳东路断头路、榆林大道瓶颈路及德静路拓宽项目,让“堵心路”变为“舒心路”。

记者 陈静仁 王疆瑜 通讯员 杜欣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