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郝家桥村:“老楷模”奋进新征程
来源:陕西日报 时间:2025-04-27 08:03:02 编辑:李小龙 校对:郝莉娜 责编:王丹
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的大生产运动,还是新时代的脱贫攻坚战,郝家桥人始终勤劳奋进、开拓创新。希望你们继续发扬优良传统,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敢为人先、奋力拼搏,努力把郝家桥村建设成为乡村振兴的楷模。——习近平
绿意盎然的郝家桥村(资料照片)。
我的心里话
郝家桥村党支部书记 刘振喜
近几年,村里的变化很大,生活与生产道路宽敞,巴杏等特色产业蓬勃发展;老人到幸福院能吃到营养、实惠的饭菜;孩子们就近上幼儿园、小学,有校车接送、有免费午餐;村卫生室全天开放,村民看小病不出村;到县城每天有5趟公交车,非常方便……我们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把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
(绥德县融媒体中心记者 张丹 整理)
从绥德西高速口出来,沿着合龙山一路驶向东北方向,便到了黄土高原丘陵沟壑深处的小山村——郝家桥村。
春日的郝家桥村焕发着生机。路边窑洞民居错落有致,黄土坡上杏花点缀其间,或白或粉,与泛起新绿的树枝相映成趣,呈现出一幅充满诗意与活力的乡村画卷。
郝家桥村红色历史悠久,是绥德县最早开展农民运动、进行革命斗争的村庄之一。1943年,郝家桥村积极响应“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当年3月,绥德地委调查组进驻郝家桥村,展开为期44天的蹲点调查,并形成调查报告。隔年,郝家桥村被授予陕甘宁边区“农村楷模”称号。
2021年9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郝家桥村考察。他指出,努力把郝家桥村建设成为乡村振兴的楷模。
牢记嘱托,奋勇向前。近年来,郝家桥村始终以勇当排头兵的奋进姿态,紧跟时代步伐,按照“红色旅游+干教培训+三产融合+农林产业”的发展思路,以“红色教育”为核心,以“产业振兴+”为重点,不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2024年,郝家桥村集体经济收入达217万元,户均分红1600多元;村人均纯收入超2万元,较上年增长10.97%。
红色传承的青春力量
“村村学习郝家桥,人人学习刘玉厚。”
4月21日,沿着刘玉厚同志纪念碑后的台阶一路向上走,记者来到郝家桥展室。
“刘玉厚是村里的劳动英雄。在他的带动下,郝家桥村精耕细作,变工互助,生产安排合理,农业生产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都明显高于其他地区。”讲解员李雨倩边走边介绍郝家桥村的历史。
在郝家桥展室,4篇发表在延安《解放日报》上的调查报告引人注意,分别为《谈收夏》《记两个变工队》《谈锄草》《移民问题》。
这4篇调查报告吸收了群众经验,通俗易懂、贴近农民日常生活,让当时文化程度不高的村民很容易理解和接受。
经过对先进经验的宣传和推广,“郝家桥经验”迅速在绥德分区全面推广。到1943年底,全区52万人的吃饭问题基本解决了。
几十年来,“农村楷模”郝家桥村的奋进故事激励着一代代人砥砺前行。
近年来,郝家桥村立足村内红色资源,依托青少年研学基地及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等,开办“美丽乡村大讲堂”,开展“红色+绿色”系列特色培训。去年,2000余名学员集中到村参训。
这个过程中,郝家桥村涌现出一批青年排头兵,为红色基因传承注入了新活力。
李雨倩是郝家桥展室一名年轻的讲解员。来到郝家桥村后,经过一个月系统培训,李雨倩熟悉了村子历史,开始带队讲解。最忙的时候,她一天要接待六七批游客。
作为“00后”,李雨倩对“农村楷模”郝家桥村有自己的理解:村子发掘各行各业的典型,群众争学先进的劳动热情让粮食产量翻倍,生活水平不断提升。
作为郝家桥村的“红色故事传递者”,李雨倩深知每一次讲解都是历史与现实的对话。这份沉甸甸的使命感,让她主动变成乡村文旅的“推介人”。她用生动的讲述将郝家桥村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让参观者感受革命热土的魅力。
“去年年底,我有几个初中同学从外地返乡。他们听说我在郝家桥村工作,很感兴趣。我就邀请他们过来玩,并进行讲解。”李雨倩兴冲冲地分享当时拍摄的照片,“现在村子环境好了,设施完备,大家沉浸式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度过了难忘的一天。”
郝家桥展室对面的半山腰上,坐落着绥德县郝家桥小学,该校多年来持续开展红色教育。
高宇2020年来到绥德县郝家桥小学工作,主教英语,如今是学校副校长。她也是学校最早一批“借调”到郝家桥村的讲解员。
谈及讲解工作,高宇感触颇深:“我家就在郝家桥村山后,小时候上学,总能看见郝家桥村的标语。当时只是好奇,想知道村子里藏着怎样的故事。谁能想到,兜兜转转,现在真的来郝家桥村工作了。”
绥德县郝家桥小学青年教师在郝家桥展室帮忙讲解,展室专职讲解员在学校上红色思政课。在双方联动下,红色教育的效果越来越好。学校还培养出了一批小小讲解员。
梁明旭今年上六年级,是郝家桥村人,从小听长辈讲村里的故事。现在,经过培训后,他开始将村子的历史讲给更多前来研学的学生听。
“我负责展室后四孔窑洞的讲解,今年已经讲了两次,主要讲的是村子里纺织英雄、劳动楷模的故事。”梁明旭告诉记者,他的两个妹妹也想成为小小讲解员,把郝家桥的红色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乘风起势的产业突破
“林果粮食上了山、设施农业到了滩、规模养殖进了沟、沟里又把工厂建……”这句流传在郝家桥村的顺口溜,是该村三产融合的真实写照。
有产业,特别是有红色旅游产业,是最近几年的事。
郝家桥村是一个传统的农业种植村,泥泞的村道曾经限制了村民外出。相当长的时间里,这里的农民都以种植玉米、土豆、高粱等旱地农作物为主,产量低、收入低,一直缺少有效的致富途径。
郝家桥村一直在寻找新的产业突破。乘着乡村振兴的时代东风,村子将原本泥泞的土路修成了水泥路,并精心打造“潮红”与“潮农”特色文化品牌。
蝶变后的小山村吸引了来自五湖四海的研学团队。在这里,红色历史与现代教育交融碰撞,红色资源成为推动乡村发展的强劲动能。
郝家桥村彻底告别“靠天吃饭”,由外界“输血”变自身“造血”。通过与榆林旅游投资有限公司深度合作,这座陕北村落全面启动乡村旅游开发项目。曾经蜿蜒的水泥路升级为宽阔的二级公路,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为发展注入活力。
4月10日,来自米脂的游客艾郝勤带着朋友在郝家桥村上了一堂党课、吃了一顿农家饭、看了一场电影。他们还在郝家桥村拍了几条抖音短视频留作纪念。艾郝勤说:“我们打算‘五一’假期再来郝家桥。枕着黄土地的夜风、听着远处传来的陕北民歌,想想就让人心驰神往,美得很哩!”
郝家桥村党支部书记刘振喜说:“现在,这里的游客越来越多了,电瓶车需要司机,食堂需要服务员,酒店需要保洁员。旅游业的发展,给村民提供了许多就业岗位,郝家桥村的第三产业逐渐发展起来了。”
郝家桥村的产业,不仅有旅游业。该村土层深厚、海拔高、温差大,特别适合种植水果。
返乡后,村民郝长雄当起“新农人”种巴杏。
春风吹过郝家桥村的山头,郝长雄满怀期待地看着漫山遍野的巴杏树。他说:“巴杏上了山,黄土变‘金砖’。这500亩巴杏树两年后进入盛果期。”
“巴杏好打理、产量高、盛果期长,适合在清涧、绥德等地种植,郝家桥提供了生长‘致富果’的沃土。”郝长雄说。
郝长雄返乡的同时,村里引来多家大型农业企业。截至2024年底,郝家桥村各类企业以及新型经营主体累计帮助群众增收1000余万元。
2021年9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郝家桥村考察时指出,山沟沟能走出致富路、过上好日子,靠的是政策好、人努力、天帮忙。
“我们通过实用技能培训、开发公益岗安置、用工吸纳、三产服务带动等方式,让每一名有劳动能力的村民都有活干、有钱赚。”绥德县委副书记王剑飞说,现在的郝家桥村,企业有“赚头”、致富有“盼头”、农民有“甜头”。
陕北山村的多彩画卷
春日,一幅宁静祥和的乡村画卷,在郝家桥村缓缓展开——
窑洞外,杏树开了花,花瓣随风散落在地;学校里,琅琅书声穿过窗户,与枝头鸟鸣相映成趣;广场上,老人们一边晒太阳,一边拉家常。
这个曾经破旧落后的小山村,如今已旧貌换新颜,大步迈向幸福生活。
72岁的村民侯志荣是村子发展变化的亲历者和受益者。
4月15日清晨,侯志荣手拿扫帚,仔细清扫着自家院落。“现在来村里的游客越来越多,咱的小院就是郝家桥的‘脸面’,可得收拾利落。”侯志荣一边打扫,一边说。
几年前,他家的窑洞破旧不堪,墙皮剥落,屋顶漏雨。如今,窑洞焕然一新,不仅宽敞明亮,还保留了传统陕北窑洞的韵味。
瞅准村里发展乡村旅游的契机,去年,侯志荣在自家门口开起了小卖部。小卖部里,货架上整齐摆放着各类零食、饮料。
“以前靠种地,一年到头挣不了几个钱。现在好了,守在家门口就能赚钱,日子有盼头!”侯志荣的脸上洋溢着笑容,“我老伴儿在村里的景点打扫卫生,每月能挣1000多元,一家人的生活红红火火。”
文化广场、小学、幼儿园、幸福院、卫生室……漫步在郝家桥村,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令人眼前一亮。
“山沟里把温棚建,荒山变成花果园。修学校幼儿园,给老年人修个幸福院。‘两不愁三保障’,家家户户过小康。千年长来万年长,永远不忘共产党……”81岁的村民马兴业兴致勃勃地和游客分享他编的顺口溜。
马兴业有每天看新闻的习惯。他时刻关注着外面的世界,也见证着村子的发展变化。
“以前村子穷,现在可不一样了。跟着党的好政策,村里发展旅游,搞各种产业,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我每天看新闻,就是想学更多东西,能更好地给村子的发展出主意。”马兴业的顺口溜,正是村民对村子发展变化最真切的感受。
傍晚,马兴业热情地拉着记者的手说:“走,我带你们去咱村的幸福院瞧瞧,那儿的饭就一个字——香!”
走进幸福院,温馨的气息扑面而来。餐厅里,一碗碗热气腾腾的羊杂碎被端上桌,香味弥漫在空气中。老人们围坐在一起,一边吃着羊杂碎,一边聊天。
“来,尝尝,这羊杂碎味道可地道了!”
“现在花几块钱就能解决一顿饭,还能和老伙计们聚在一起,日子过得太舒坦啦!”
老人们你一言我一语,对郝家桥村的幸福院赞不绝口。
村子美了,村民幸福指数不断提高。
“近年来,我们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支持,对老旧道路进行了全面修缮,实施村民窑洞院落改造工程,同步铺设排水管道,解决了雨天积水的问题。”谈起村里的变化,郝家桥村党支部副书记郝志亭如数家珍,“不仅如此,县城的公交线路延伸到了村口,村民出行更加便捷,再也不用为出门发愁了。”
“如今的郝家桥,水电设施直通山顶,不仅保障了山上果园的灌溉需求,也为农家乐、民宿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郝志亭介绍,村里还成立了专业合作社,统一管理果园、温棚,推出采摘体验、农事研学等旅游项目,给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在乡村振兴的壮阔征程中,郝家桥村正以昂扬的姿态,向着“乡村振兴楷模”的目标奋进,绘就出一幅绚丽多彩的幸福生活新画卷。
陕西日报记者 王晨曦 马腾 郝颖 榆林传媒中心记者 刘浩波 李杰 绥德县融媒体中心记者张丹
记者手记
郝家桥的好光景
郝家桥村没有变。80多年前,绥德地委调查组在郝家桥村调研时,为了激发群众的劳动热情,组织开展了“好受苦人”评选活动。现在,这项传统依然延续着。去年,村民高玉奇获评村上的“好受苦人”。
记者见到高玉奇时,他正在大棚地里忙碌。
黄瓜正值收获季,隔天摘一次。高玉奇早上四五点就得起床,摘好黄瓜后再用小三轮送到县城的菜市场,来回得一个半小时。下午忙完地里的活,回家还有60多只羊、10多头猪要喂。劳动日程满满当当,但61岁的他并不在意:“闲在家里也没事干,不如趁着身体好多干点活,在地里干活也自在。”
对于高玉奇来说,家里的母猪生了10多头小猪,就是幸福的日子。
郝家桥村变了。村里的产业越来越旺。村民郝长雄承包土地,种了500亩巴杏树,每年都要去外地学习、参观。引进先进的管理经验,建设冷库,发展旅游采摘,是这位“新农人”盘算的“果园雄图”。
有趣的是,郝长雄最引以为傲的不是地里的1万多株巴杏树,而是家门口的两棵蓝莓树。他笑着说,那是在县城教书的女儿带回来的,他想试试能不能结出果子。
郝家桥村的游客越来越多,81岁的村民马兴业的生活也发生了变化。平日里吃完晚饭,“老马”总要骑车在村里转悠。村里环境好、设施齐全,就像逛景区一样。
“老马”自家院子也越来越美,长寿花、酢浆草、铁海棠争芳斗艳,在砖墙瓦舍间,别有一番情趣。他说,游客会来家里参观,得把屋子收拾好,不能给郝家桥丢面子。
变的是山村容貌,是村民的生活条件,不变的是郝家桥人代代相传的奋斗精神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与不变之间,折射出郝家桥的好光景。
王晨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