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活捉挂面到刀刀碗托,舌尖上的吴堡美食——人间烟火气 最抚凡人心
来源:榆林日报 时间:2025-09-10 22:16:51 编辑:张倩 校对:李小龙 责编:王丹
白露时节,晨曦微露,款款流淌的母亲河,以柔声细语慢慢唤醒沉睡中的城市。
清晨6时,吴堡县城的大街小巷还未恢复白日的活力,霍记活捉面的后厨内却早已是热气腾腾。只见掌柜霍喜洲熟练地将醒好的面拉细、剪短,一套动作行云流水。这些刚刚被"活捉"的挂面,旋即在沸水中绽放出最鲜活的味道。
“活捉挂面,贵在一个‘活’字。”霍喜洲一边下面一边解释说:“面要活,必须是现做的新鲜面条;火要活,需以旺火急煮做到不糊汤;手要活,从下面到捞面要一气呵成;最重要的是心要活——用心感受每一碗面的火候。”
在吴堡,手工空心挂面制作已传承千年。从和面、醒面到揉面、擀面,再到最后的挂面工序,12道工序环环相扣,每一步都蕴含着祖辈们的智慧和经验。2011年,伴随着吴堡手工空心挂面制作技艺被列入陕西省非遗保护项目名录,这门古老的技艺终于迎来了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
“从普通挂面到活捉挂面,背后其实是一个美丽的意外。过去祖辈家里穷,挂面都是晾干后存放。可有时刚挂好面条,家里就来了客人,于是便急中生智,直接把尚未晾干的挂面剪下来下锅。没想到,这样煮出来的挂面反倒比晾干的更筋道、更鲜美,客人吃了都说好,这种做法也就一辈辈地传了下来。”说起活捉挂面的来历,霍喜洲的眼中闪烁着光芒。
据了解,传统的活捉挂面,以羊肉汤为佐最为经典。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汤里肉虽不多,但炖有土豆、白菜、粉条,配上手工挂面,再撒点陈醋、辣油、葱丝,就是一道足以令四邻八舍垂涎的人间美味。如今,活捉挂面的吃法也与时俱进,爆肚面、小葱猪肉面、辣子鸡面……每一种味道都承载着不同的情感,每一碗挂面都能唤起心底最暖的记忆。
行走吴堡县城,不难发现还有一道美食同样极具烟火气。刀刀碗托,这道几乎家家会做、人人爱吃的美食,就像空气一样自然地存在于当地人的生活中。
碗托的制作,是一门需要耐心和技巧的手艺。首先要选用产自陕北的优质荞面,加入少量食盐和成硬面,然后慢慢加水,用双手不停揉搓,直到将荞面化为光滑细腻的稀糊。蒸制过程同样讲究,先把碗预热,再舀入面糊,待锅中的水煮沸后,再蒸制约15分钟。最关键的环节是在出锅后——必须趁热用扁铲不停搅拌,一刻也不能停歇,如此方有让人回味无穷的口感。
十多年前,历经西安创业的失败,王小兵选择回到家乡吴堡,在自家院里搭起简易的“实验室”,开启了对刀刀碗托制作设备的研究。“我这人从小就爱琢磨,见到什么新鲜的东西,都想拆开看看里面是怎么回事。”王小兵说,在经历无数次失败后,最终在2000年的秋天,他研发的碗托机正式获得国家专利认证。与市面上的其他设备不同,他的机器采用了独特的加热和搅拌系统,在制作过程中较好地保护荞面的纤维结构,让碗托既软糯又筋道,口感丝毫不逊于手工制作的产品。
“碗托做得好只是基础,调料才是碗托的灵魂。”据王小兵介绍,为了做好这碗小小的调料,他经历了无数次的探索尝试和“推倒重来”,最后选定以宁夏特级小榨胡麻油为基础、用完整优质干辣椒榨油调味的配方,确保碗托整体风味得到消费者的普遍认可。
从手工作坊到机械化生产,从街头美食到商业品牌,王小兵用执着和坚守,让自己研发的碗托机行销陕北各地,并助力吴堡刀刀碗托突破地域限制,走向了更加广阔的全国市场。
从霍喜洲的“四活”之道到王小兵的巧思妙想,从传统技艺的薪火相传到美食加工的推陈出新,活捉挂面和刀刀碗托的故事告诉我们,美食,不仅仅是一种味觉的享受,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和记忆的唤醒。毕竟这世间上最能治愈人心的,还是那熟悉的烟火气。
记者 张占林 马瑞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