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好人”张振兵:躬耕基层二十载 创新治理践初心

来源:榆林日报 时间:2025-11-22 08:28:00 编辑:李小龙 校对:郝莉娜 责编:王丹

张振兵(中)在农家小院调解群众纠纷(受访者供图)。

在绥德的沟峁梁塬间,有这样一位创新“说事堂”机制、化解群众矛盾,融合红十字精神温暖千万家的基层治理能手,他二十多年如一日深耕一线,将“敬业奉献”的精神密码镌刻在这片厚重的土地上。他就是绥德县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张振兵。在11月5日举行的2025年第二期“陕西好人榜”发布仪式暨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现场交流活动中,张振兵光荣上榜。

今年51岁的张振兵,曾有5年的当兵经历,从那时起,他便坚守为民初心,用行动诠释责任担当。 2002年,张振兵参加乡镇工作,先后在绥德县中角镇、满堂川镇等地任职,一头扎进基层治理工作,一干就是20多年。

创新“说事堂”:将矛盾化解在萌芽

绥德县满堂川镇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社情民意复杂。2018年,脱贫攻坚与国道拓宽工程并行,信访矛盾激增,邻里纠纷、利益诉求接踵而至,基层治理陷入困境。面对基层矛盾源头治理难题,刚任镇长的张振兵在一个月内走遍全镇28个行政村,田埂上听村民诉求、炕头上解群众心结。摸清症结后,他创新推出“说事堂”基层治理模式,构建起“党委引导、人大监督、政府落实、综治保障”工作体系,吸纳乡贤能人、“三官一律”、群众代表组成多元调解队伍,用“来事接事、理事定事、议事说事、访事查事、论事档事”五步流程,确保群众遇事“有人管、有人议、有诉处、有说法、有结果”。

为了高效化解群众纠纷,张振兵把“说事堂”搬到群众身边,田间地头、农家炕头等都成为他化解土地纠纷、家庭和邻里矛盾的“主阵地”。如今,“说事堂”已成为群众信赖的“暖心屋”,累计调解纠纷458件,代办服务4000余件,解读政策2347条,辖区民事案件万人成诉率从23.6%骤降至6.8%,真正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2023年11月,“说事堂”邻里解纷工作法被命名为“枫桥式工作法”,满堂川镇被评为“全国新时代枫桥经验先进典型”;张振兵成功调解的“养猪场引发的烦心事”“低保评定之群众的事群众说了算”等案例,于2025年被农业农村部办公厅作为“搞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向全国推介。

融合“红十字”:让大爱浸润民心

精于治理的同时,张振兵还将红十字事业融入“说事堂”机制,开创了基层治理与人道服务互促共进的新局面。 2022年,张振兵在满堂川镇搭建“说事堂—说事室—说事点”三级网络,将100名红十字志愿者纳入调解队伍,开展应急救护技能培训,让他们成为“既懂调解、又懂急救”的复合型人才。这些村级“急救先锋”累计开展救护23次,为3名突发疾病群众赢得宝贵救治时间。

针对调解中发现的困难群众,张振兵创新“调解+救助”模式,主动链接红十字会“博爱送万家”等救助资源,几年来协助18户因病致贫家庭申请临时救助金15万元。为激发群众参与热情,他将红十字志愿服务纳入乡村治理“三维积分管理体系”和“红黑榜”,积分可兑换物资或享受金融优惠,激发了群众参与传递爱心的动力,28人登红榜获表彰,11人获评“满堂川好人”,该创新成果获全市组织工作创新优秀成果三等奖。

转岗再发力:用忠诚诠释初心

2025年2月,张振兵被调至绥德县红十字会任常务副会长。他迅速切换“赛道”,深耕“三救三献”核心业务,系统梳理体制机制,搭建起规范化工作平台,仅用一个多月就发展团体会员单位100多家,为该县红十字事业注入强劲动力。

在此基础上,张振兵着力完善捐赠款物接收使用流程,累计接收社会捐赠88.51万余元并全部公示,将筹集的每一笔善款用在民生事业中,为16户因病致贫家庭发放救助金5.9万元,同步推进应急救护培训及宣传。在绥德一中、绥德中学分别建立红十字救护站和博爱校医室,筑牢校园生命健康防线。同时,他牵头组织开展主题宣传6次,推动26名志愿者完成造血干细胞血样采集入库、55例人体器官捐献志愿登记。

一直以来,张振兵始终把“为民”二字牢记在心,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敬业奉献”的内涵。立足新岗位,张振兵表示:“我将时刻以‘好人’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把‘陕西好人’的荣誉转化为履职担当的动力,聚焦红十字会核心工作,主动担当作为,用实际行动传递善意与温暖。”

通讯员 张丹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