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生态变迁的见证者 我家有“鹮”初长成

来源:榆林日报 时间:2024-07-26 23:15:11 编辑:李小龙 校对:李强 责编:王丹

朱鹮被誉为“东方宝石”的古老物种,以其华美的外表和独特的生存习性赢得了许多人的喜爱,而朱鹮种群的保护与恢复工作又牵动着无数人的心。在横山区朱鹮人工繁育和野化放飞基地,一个关于生态恢复与物种保护的奇迹正在悄然上演。

近日,记者在基地看到,经过工作人员的精心照料,首批人工孵化的朱鹮幼鸟终于掌握了自主觅食这一必要生存技能,实现了“生活自理”。

只见3个月大的小朱鹮优雅地漫步在温棚中,洁净的羽毛在阳光下闪烁着柔和的粉色光泽,它们伸出修长的喙,精准而迅速地啄食着盆中的泥鳅,安静地享受着饲养员们精心准备的盛宴。

“看着雏鸟一天天长大,是我们最开心的事情。”回想起3个月来的雏鸟喂养历程,横山区林业工作站副站长王瑞显得很兴奋,他还记得第一次喂养这些小家伙的时候,需要把泥鳅的刺都刮掉,最后拿豆浆机把肉打成碎沫,放在捏管里一只一只的喂,两小时喂一次,无论白天还是晚上。

实现“生活自理”只是雏鸟们成长之路上的第一步,而要真正回归大自然,它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对于如何让小家伙们早日翱翔天际,与青山绿水为伴,朱鹮基地的工作人员们早就有了完整的计划。

“对于后期放飞的问题,现在我们的计划是在养殖基地后面建一个4亩到5亩的大网笼,把鸟先放飞到这里面训练6个月,等完全适应之后再放归大自然。”王瑞说,将来放飞之后,每一只朱鹮身上都会安装定位装置,这样就可以非常清楚地掌握其活动轨迹。

“朱鹮对生态环境要求相当严格,这几年榆林的林地、湿地还有水的环境都有很大改善,经过专家们的论证,这里很适合朱鹮生活。”王瑞说,朱鹮翻越秦岭“北上”,在榆林安家落户,正是榆林生态环境变迁的真实写照。

榆林,地处毛乌素沙地南缘与黄土高原过渡地带,“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曾是这里的真实写照。而如今,依托“北治沙,南治土”,榆林生态区已实现“由黄变绿”,沙化土地治理率达93.24%,860万亩流沙基本得到了固定或半固定治理。陕西省成为我国 一个完全“拴牢”流沙的省份,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飞跃。

记者 姬洲僕 张泰毓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