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860万亩到4.77万亩 ——榆林向最后一片流动沙地“宣战”
来源:榆林日报 时间:2024-12-21 09:31:25 编辑:李强 校对:李小龙 责编:王丹
冬日,在榆林北部毛乌素沙地边缘的风沙草滩区,寒风呼啸,人们在扎“草方格”,为流动沙地系上“绿围脖”。
快了!860万亩流沙只剩4.77万亩了!
榆林地处全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和阻止沙漠东移南进地理线,现有沙化土地1830.4万亩,占陕西省沙化土地的99.76%。几十年来,榆林“北治沙、南治土”,将林木覆盖率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0.9%提高到36%,实现“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榆阳区7000亩流沙整治完成、神木市9800亩流沙整治完成……2024年,榆林市开启“2.0”治沙版本,干部群众携手并肩、迎难而上,与不稳定的4.77万亩流动沙地进行最后“决战”。
“点”上试验 飞播造林播撒绿意
榆林治沙为何孜孜不倦?答案要从“根子”上找。
榆林位于黄河“几字弯”核心区。流动的风沙和支离破碎的黄土高原,让其成为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之一。
历史上,流沙越过长城南侵50多公里,412个村庄被风沙侵袭压埋……“千年的大树连根拔,万年的顽石乱翻滚”的景象是几代榆林人的记忆。
“榆林沙化土地面积大、分布广、治理难。1953年,陕北防沙造林局和无定河造林局成立后,榆林‘北治沙、南治土’荒漠化防治工作全面启动。”12月13日,榆林市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王立荣介绍,治沙初期,榆林总结出引水拉沙、搭设障蔽等方法。
走进陕西林科院治沙所国家长期科研基地,空气中弥漫着林木的味道。多年来,依托该基地,治沙所在榆林复制165块万亩以上成片样板林,并保留了我国最早的飞播治沙试验地。
“流动沙区立地条件差、人工造林难度大,速度快、效率高的飞机播种应运而生。”陕西省林业科学院副院长石长春说,1958年,榆林开启沙地飞播造林种草试验,3年后失败了。
没有科研积累!没有先例可循!治沙所飞播团队24年如一日,最终推出种子包衣等12项关键配套技术,使飞播保存率从不到1%提高到75.1%。
“飞播造林推广32年,解决了规模化治沙难题。目前,毛乌素沙地四分之三林草地的基础都是飞播林。”石长春说,70多年来,治沙所引进800多个沙旱生植物种,推出40多套综合治理模式,引领榆林成为国际沙漠治理典范。
“线”上中试 引育并重多元“追绿”
今年,榆林治沙“功勋树”樟子松被大规模栽植在海拔3900米的拉萨山区。
榆林为何能把生态治理经验“复制”到雪域高原?答案要从“一棵树”讲起。
今年89岁的孙祯元是最早一批来榆林搞治沙科研的专业技术人员。
“樟子松在零下50摄氏度的大兴安岭都能越冬,为啥在榆林不行。”当年,带着这样的问题,孙祯元深入大兴安岭原始森林研究樟子松的特性。1964年,他成功将樟子松树种带回榆林。
“当前,榆林已掌握樟子松育苗、病虫害防治等配套栽培技术,在沙区营造林230万亩,并推广到西北5省和拉萨南北两山上。”石长春说,“樟子松的引种成功使得沙地生态系统形成针阔混交、乔灌草相结合的稳定群落,加速沙区林分向疏林灌丛草原顶级群落过渡。这也标志着陕西防沙治沙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在神木市毛乌素治沙造林基地实验室,“土专家”张应龙正和科学家们观察从太空带回来的长柄扁桃种苗组培情况。20多年来,他用科技治理荒沙42.8万亩。
“我要让沙漠变成绿地,产生经济效益,为群众找出一条生态致富路。”张应龙说。
近年来,榆林加大防沙治沙技术攻关力度——推广抗旱节水造林、樟子松“六位一体”等适用技术,培育太空育种组培苗20多万株,利用无人机精准投运苗木……
“越来越多荒漠化科学治理模式推陈出新,榆林‘追绿’越来越多元化。”王立荣说。
“面”上推广 全民行动共治“沙魔”
测 距铺草、挥锹埋草……前不久,随着榆阳区马合镇最后一块流动沙地穿上网格状沙障“格子衣”,标志着榆阳区正式告别“流沙时代”。
“截至目前,神木市、佳县等地流动沙地已治理完成。当前的天气不适合造林,部分县区将于明年春天完成治理。”榆林市林业和草原局总工程师马志斌说。
70余年治沙,榆林首创承包治沙政策,允许个人承包国有和集体大的荒沙荒地,涌现出石光银、牛玉琴等一大批治沙英雄。他们不畏艰难的奋斗精神激励着一代代榆林人续写“绿色传奇”。
近年来,榆林开展“三年植绿大行动”“国土绿化五年行动”等治沙造林行动,实施“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还草等国家工程,构建起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的生态治理格局。
“绿色家产”越来越丰厚——榆林建设各类经济林400多万亩,初步形成以红枣、山杏、山地苹果为主的特色林果产业框架,林草业和畜牧业产值达274.68亿元;全省首家碳汇金融服务中心落地;榆阳区林业碳汇进入全国碳市场交易体系……
“榆林以每年不低于4亿元的投资额度、百万亩的营造林规模推进生态建设。2020年以来,55家企业主动参与治沙造林,完成营造林111.71万亩,投资达15.09亿元。”王立荣说,全民行动共治“沙魔”的格局已形成。
咬定青山不放松!当前,榆林正围绕东西南北中五大区域生态空间,打造黄河“几字弯”三北工程样板区,努力创造新时代防沙治沙新奇迹。
陕西日报记者 李旭佳 榆林传媒中心记者 李志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