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撤销自然保护地需慎之又慎
来源:中国环境报 时间:2025-02-20 09:26:48 编辑:郝莉娜 校对:康敬卓 责编:王丹
根据国家林草局、自然资源部日前的公示内容,全国自然保护地由现有的9240处整合优化为6736处,2500多处自然保护地被撤并;自然保护区由2694处调整为1527处,其中仅有非常小一部分成为国家公园。这一调整,对自然保护地体系的完善和功能的提升将产生哪些影响,值得深入思考。
从有关报道看,自然保护地被撤销的主要理由之一是不具备原生性、典型性和代表性特征,保护价值较低或没有保护价值。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保护地应具备典型性、代表性和原生性特征。然而,条例颁布至今已三四十年,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区域自然生态系统发生了显著变化。继续以典型性、代表性作为主要评价标准,已难以适应现实需求。事实上,自然生态系统的价值并非一成不变。例如,福建万木林自然保护区原为人工林,后演化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成为我国继广东鼎湖山之后批建的第二个自然保护区,彰显其保护价值之高。自然生态系统的可变性,是保护优先、生态恢复、绿色发展的前因,也是后果,无需担忧自然保护地保护价值不足,关键是要珍惜其保护地位,把根留住。只要减少人类干扰,自然生态系统便能发挥出自我恢复和提升的能力。
再者,区域生态系统有复杂的也有简单的,有代表性区域也有一般性区域,野生动植物有集中分布区也有疏散分布区,共同构成自然生态系统,可以说每个自然保护地都是有或大或小的保护价值才得以建立。在云南西双版纳,人们观察到亚洲象脚印演变为小水塘生态系统,成为蛙类、昆虫、浮游生物的繁衍空间,亚洲象粪便也是微观生态的“摇篮”,吸引一些生物争先恐后在此栖息、觅食、分解残余物,构建起一个个生态循环。亚洲象脚印、粪便尚且有如此生态功能,更何况是经过考察比选反复论证的自然保护地。
另一个撤销理由是管理较弱,如缺乏保护规划、功能分区不明确、管理机构缺失等。但其实,管理问题完全可以通过人为努力解决。例如,制定保护规划、划分功能区、指定管理机构、控制人类活动等,都是可行的改进措施。撤销保护地并非解决管理问题的唯一途径,反而可能削弱保护体系的完整性。
自然保护地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手段。我国建立了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在协调保护与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如2024年环评审批中,全国通过优化选址选线、严格保护要求,对自然保护区等法定保护区域累计实施2500多次避让、减缓、修复和补偿措施。然而,我国自然保护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8%,这一比例已维持20年未变,且保护地覆盖范围在区域、生态系统和物种间存在显著差异。为应对繁重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任务,整合优化现有保护地固然重要,但更应注重新建保护地,扩大保护范围,提升保护功能。
总之,撤销自然保护地需慎之又慎。每个保护地都具有唯一性,其保护价值不可轻易否定。在整合优化过程中,应优先考虑加强管理、提升功能,而非简单撤销。只有坚持“应保尽保、能保尽保”的原则,才能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奠定坚实基础,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据《中国环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