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儿沟古街:秦楚边城 古韵悠悠

来源:陕西日报 时间:2024-06-18 08:30:46 编辑:李小龙 校对:张倩 责编:王丹

古色古香的桥儿沟古街(六月十三日摄)。

秦风楚韵红灯影,明檐清瓦小阁楼。

曲折的街巷、古朴的石板路、青砖黛瓦的老宅……6月13日,漫步在安康市白河县桥儿沟古街,如同翻开一本城市记忆之书,一砖一瓦、一街一巷,都诉说着秦楚边城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独特的人文风情。

“雨天的夜晚,是桥儿沟古街最美的时候。”白河县文化馆工作人员刘正镇说,撑着油纸伞在烟雨朦胧的街巷行走,能看到青石板路旁流水潺潺,街巷里亮起的红灯笼随风轻摇,古街被点缀得古韵悠悠,尽显诗情画意。

明清时期,白河县曾是汉江水运的重要码头,素有“小汉口”之称。桥儿沟古街则是连接汉江古渡口和白河县城的唯一通道。起初,这里山崖陡峭,难以通行。清康熙四十年在此开凿悬崖、铺设石阶,才有了一条青石街道供乡民往来。水运发达时,桥儿沟古街有着“水陆商贾往来辐辏”的盛景。

“桥儿沟古街下起汉江古渡红星桥,上至城内北岭子,因旧时沟内有长春桥、观澜桥、邀月桥、临江桥等众多石桥而得名。”刘正镇说,古街内明清建筑大多依山而建、以桥相连,呈现出典型的徽派建筑风格,形成小桥流水、曲径通幽的别样景致。

青石板铺就的台阶蜿蜒685米,或陡或缓,正常步行只需10余分钟。可要真正“走完”桥儿沟古街,还要细细“品读”。

如今,桥儿沟古街内完好保留着古石桥、城门摩崖石刻、沿崖开凿的古泉,以及衷家大院、罗家大院、耿家大院、卫家大院等438间明清时期的民宅院落。一砖一瓦背后皆有故事,承载着这条古街独有的记忆。

“脚下是有着500多年历史的青石板,眼前是韵味悠长的古建筑。漫步在桥儿沟古街,感受浓郁的文化气息,感觉时间都慢了下来。”来自西安的游客付海明说。

桥儿沟古街见证了昔日汉江水运的繁荣兴盛。然而,随着岁月流逝,原本商贾云集、馆铺林立的商业街一度成为破旧的棚户区。

2013年,桥儿沟古街改造提升和保护利用工程启动。白河县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围绕民居修缮、基础配套、环境整治、旅游提升等方面,对桥儿沟古街进行保护性修复,在保留和延续古街特色风貌的同时,改善提升人居环境,推动街区、景区、社区融合发展。

“一些古建筑因年久失修存在安全隐患,还有一些与古街的整体建筑风格不统一,需要整体性保护修缮,再循序渐进地活化利用。”白河县文化旅游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镇龙宝说,在保持老街传统格局和风貌的基础上,他们对衷家大院、罗家大院、保善堂等古宅民居进行了修缮改造和活化利用,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并深入挖掘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积极培育新功能、新业态,激发古街新活力。

在衷家大院文化驿站,游客置身于古色古香的厅堂,或品茶读书,乐享惬意慢时光,或欣赏体验具有地方特色的非遗民俗,感受古街独特的韵味和魅力。保善堂则建成了白河县博物馆,向游客讲述着当地的历史变迁和民俗风情。

每逢周末和节假日,采莲船、鹬蚌舞、“三点水”宴席、钖绣刺绣等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会在桥儿沟古街精彩展演,吸引游客参与体验。此外,以桥儿沟古街人文历史为背景的风情歌舞剧《水色白河》,全景式展现白河的历史文脉、地域文化和风土人情,为文旅融合增添了一抹亮色。

留下古韵乡愁的同时,桥儿沟古街还打造丰富的文旅业态来吸引游客。“目前,桥儿沟古街引入民宿客栈、茶馆、绿松石加工销售、文创产品等特色业态,拓展了文旅消费场景。”白河县生态旅游发展中心主任刘年翠说,得益于保护与利用相得益彰,桥儿沟古街先后获评省级文化旅游街区、省级历史文化街区和省级旅游休闲街区。

桥儿沟古街现有原住居民400余户。房屋修缮、道路亮化、雨污分流等一系列改造提升措施,不仅提升了古街的整体风貌,也为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便利。

桥儿沟社区居民涂小院在古街入口处经营着一家小吃店,一手好厨艺,令前来光顾的市民游客络绎不绝。“改造修缮后的古街风貌提升了,游客也多了起来。我们的居住环境有了明显的改善,大家的日子越过越舒心。”涂小院说。

白河县按照“政府主导、居民参与、市场运作”的原则,出台相关扶持政策,鼓励当地有能力、有意愿的居民在古街创业经营,不断激发文旅消费活力。

古朴与现代融合,古街与新景共生。“我们将继续挖掘桥儿沟古街的历史文化资源,进一步提升古街风貌,丰富文旅业态,让古街在保护利用中既有旧时风韵,又有时代风采。”镇龙宝说。

记者 董剑南文/图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