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为民生托底 让民心更暖

来源:陕西日报 时间:2025-01-18 10:46:36 编辑:李小龙 校对:张倩 责编:王丹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

刚刚过去的2024年,陕西聚焦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通过一系列务实举措办好就业、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民生事项,以实际行动提升百姓的幸福感。

“打工半径缩小了,幸福指数上升了”“搬进了新居,心里是从未有过的踏实”“家门口的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让生活中‘小修小补’的难题得到了解决”……三秦百姓的感受和口碑,成为陕西不断强化民生保障最有力的印证。

回望极不平凡的这一年,三秦大地上的民生温度令人倍感温暖。

精准帮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元旦前夕,西安理工大学2025届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毕业生徐志康选择放弃外企工作机会,响应国家号召——到西部去,签约国家能源集团大渡河流域水电开发有限公司,成为一名基层水利工作者。

“选择去西部也是自己的心愿,希望以所学知识为我国水利事业贡献一份力量。”1月10日,徐志康告诉记者。如今,去基层,去边疆,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成为广大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方向;扎根西部,成为越来越多新时代大学生的人生选择。

基层是高校毕业生建功立业的舞台,也是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广阔空间。陕西出台政策,明确提出要统筹实施“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等基层项目,鼓励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如何让高校毕业生、农民工、脱贫人口等重点人群高质量充分就业,是陕西持续优化稳就业政策的发力点和落脚点。

立足就业形势需要,陕西各地各部门推出“政策包”,将推动青年就业、帮扶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聚焦大龄、残疾等就业困难群体,从增加就业岗位、强化技能培训等方面发力,促进其就地就近就业。

企业是吸纳就业的“蓄水池”。过去一年,陕西紧抓企业等各类经营主体,通过延续实施失业保险稳岗返还等政策,用“真金白银”帮助企业减轻压力、渡过难关,稳住就业基本盘。

“我们将持续落实就业优先政策,坚持扩大就业容量和提升就业质量相结合,突出抓好重点群体就业,用心用情做好稳就业工作。”省人社厅副厅长陈晓东说。

办好实事: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古城西安冬日的傍晚,寒意袭人。走进位于西安市新城区韩森寨街道东方社区的“饭大爷”老年餐厅,感受到的却是阵阵暖意。和往常一样,社区居民刘玉亭来到这里排队就餐。

“菜品多,价钱也公道,清淡可口,特别适合老年人。”1月9日,刘玉亭说,社区很多老年人没有和孩子住在一起,吃饭就成了麻烦事。有了社区餐厅,就餐问题得到了解决。

一餐暖心饭,映照出陕西用心用情关怀老年群体的服务温度。

像“饭大爷”老年餐厅这样的重点惠民工程,全省各地都在推进建设。从城市日间照料中心到社区养老服务站,各类养老机构和服务设施为老年人提供助浴、助医等多样化服务。

住有所居,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去年以来,陕西持续推动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一批老旧小区焕发新生机。截至2024年12月,陕西累计改造城镇老旧小区1.3万个,惠及400万居民,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安居梦”。

教育是国计,也是民生。明亮的教学楼、温馨的宿舍、标准化的运动场……如今,平利县老县镇中心小学里里外外变了样。陕西通过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落实“双减”政策等系列举措,用心用情书写民生答卷。

从打造15分钟医保服务圈到全新升级推出“药品比价”服务,再到持续推动药品耗材追溯码全场景应用……在陕西,不断改革升级的惠民医保政策让群众更有“医靠”。

兜牢底线:托起百姓“稳稳的幸福”

回想起半年前的那场暴雨,凤县河口镇石鸭子村村民马金平仍心有余悸。

2024年7月16日,宝鸡地区遭遇暴雨,洪水导致凤县基础设施、房屋等受损严重,全县2.5万人受灾。

当地政府抓紧灾后重建,采取“现房安置一批、货币补助一批、易地重建一批”原则,对全县188户房屋倒塌和严重受损无法居住的群众分类落实安置政策,多措并举保障受灾群众安全温暖过冬。

马金平一家选择了现房安置。“洪水将我家和自己开的一间百货商店冲毁了。多亏了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我们在安置点住进了新房,还开了一家蔬菜水果自提商店,重新有了养家的生计。”1月8日,说起如今的新生活,马金平充满感激。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一年来,我省持续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把民生底线兜得更牢。

家住黄龙县三岔镇四条梁村的安潇2岁时被确诊为重度耳聋。多年的治疗,让本不富裕的家庭变得更加困难。如今,在该县“融救助”中心的帮扶和社会爱心力量的托举下,安潇的家庭正逐渐走出困境。

以延安市“融救助”、西安市碑林区“融救联助”等模式为代表,陕西持续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实施渐退帮扶、分类施保等政策,保障城乡低保对象123万人、特困人员13.3万人。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