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盏油灯 照亮千年——探访彬县灯山会
来源:陕西日报 时间:2025-02-24 08:56:54 编辑:李小龙 校对:张倩 责编:王丹
二月十二日晚,彬县灯山会吸引不少游客前来赏灯游玩。 记者 张乐佳摄
2月12日晚,点灯人在点灯。 记者 张乐佳摄
2月12日,元宵节。夜幕降临,在彬州市泾河南岸的水帘村,一年一度的灯山会迎来了节庆的高潮。
村广场上人流如织,戏台前里三层外三层围满了观众。广场中央的方形香炉上方,烟雾升腾至半空。循着烟雾,朦胧中可见一座巨大的石山,当地人称花果山。仔细看去,石山山崖上有千余个石穴,石穴里放置着清油瓷灯,山崖上还搭有5个大型木制灯架,十几个点灯人正站在灯架上点灯。
晚上7时30分左右,伴随着山下人群的欢呼惊叹,山崖上灯阵亮起,显现出寺院、雷峰塔、北斗七星、轿顶、牌楼5个图案。山上明黄的山灯、火红的灯笼,山下树上的彩灯、香炉中的火焰,整座石山和山下的广场、民居,组合形成了特殊的景观。乐声、笑声、烟花声响成一片,交织出人们对未来的祝福。
01 灯山故事 流传至今
彬州市豳风街道水帘村有一个流传千年的灯山会,被誉为“世界上最早的霓虹景观”。这里的村民至今仍保留着点灯山的习俗。
2月10日,记者来到水帘村,只见一座巨大的红砂岩石山被白雪覆盖,崖壁上不规则地分布着许多漆黑的石穴。
“共有1700多个石穴,每个石穴可以放下一只清油瓷灯。由于点灯习俗已传承千百年,石穴被烧成了黑色。”彬州市花果山文物管理所所长李春维介绍,山崖一侧有巨大山洞,被称为“九曲十八洞”,最早是当地人为躲避匪祸而藏身的洞窟,现在是点灯人上山后的栖身之所。
记者拾级而上,行至半山腰被题有“南天门”的红色木门拦住去路。从门缝望去,一段陡峭的石梯直通山顶,要手脚并用才能爬上去。
“南天门”外的崖壁上立有一架已经朽坏的木梯。李春维介绍,现在所走的石梯是20世纪90年代建成的。在此之前,点灯人都是爬木梯上山。
见“南天门”已锁,无法再上山,李春维便向记者讲起了彬县灯山会民俗的来龙去脉。
彬州县志中记载,花果山古称明岨山。南北朝时期,当地村民为躲避战乱,在山上开凿了石窟石洞。近现代教育家、书法家、诗人于右任曾在彬州写下这样的诗句:“已过邠人剥枣期,满川梨尽柿犹垂。遗民争说灯山好,应记前朝避乱时。”
唐贞观年间,当地百姓依山而居,逐渐形成了在山上点灯的习俗。
有民间传说,因此地与彬州大佛寺石窟只有5公里,当年,尉迟敬德监修大佛寺时经过这里,命人开凿了数百个山穴,点亮山灯,以增意趣。渐渐地,当地百姓逐渐形成元宵张灯、燃放烟花的习俗。
到了明代,灯山会名气进一步提升,当地两次修缮并扩建了山穴,逐渐形成了如今的灯山和灯阵规模。“现在,灯山上的图案均与明代当地的建筑物有对应。”李春维说,著名的彬州十二景之一“明岨翚金”,指的就是灯山会的盛况。
值得一提的是,水帘村处在泾河与水帘河交汇之处。这里的“漆溪映月”也是彬州十二景之一。
为何如今此地叫水帘村花果山?记者随李春维走进山脚下的大圣殿,只见大殿背靠山崖,殿顶一侧的山崖突起一块巨石,形似猴头,活灵活现。当地人认为,这是孙悟空的化身。
“明代《西游记》问世后,当地人发现此地与书中描写的情形十分相似,便口口相传,这里就改名为水帘村花果山。灯山历经千百年,最终变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样子。”李春维说,“南天门”处封山,就表明点灯山活动将要开启,点灯人上山点灯,其他人不得惊扰。点灯人点灯期间要保持内心清净,减少杂念,遵守礼节,直到完成点灯仪式。
02 点灯习俗 神圣虔诚
2月10日,农历正月十三,水帘村气温接近零摄氏度。山脚下,点灯人杨小平忙着招呼人做上山前的最后准备。上山后,他们要一直待到农历正月十七才能下山。
杨小平告诉记者,每年的点灯人队伍在上一年农历正月十七选出,一般由12人至15人组成,按顺序轮流当选,当选的一定是品行端正、正直善良的人。点灯人队伍确定后,再从中选出一位德高望重、熟悉所有程序的人为会长,负责点灯山期间的一切事务。
前后两届点灯人队伍还要进行交接仪式,俗称“托会”。上届点灯山成员下山后,先由会长带领在山下祭拜,俗称“卸身子”,然后将用于祭祀的花馍分给下届点灯人,并当面委托点灯山事宜。
此后,周边群众会主动贡献灯油和物资,用于维持灯山会。近年来,政府部门也拨付了专项资金进行支持。
到了新年农历正月初六,灯山会的筹备工作正式开始。点灯人要吃斋,沐浴更衣。农历正月十一,点灯人开始“扫山”,清扫山上大殿和道路。农历正月十二,点灯人搭灯架并清扫石穴灯窝,运送点灯的物资和生活用品上山。
农历正月十三,在会长的带领下,点灯人全部上山,将“南天门”封锁,直到农历正月十七点灯山仪式结束,这叫“封山”。“封山”期间,山上人不能下山,山下人不能上山。灯山会期间,点灯人所用物资,如食物、被褥、水、清油等,都要从山下用滑轮送上去。
上山后的景象如何?在点灯人同意拍摄后,记者跟随杨小平登上了“九曲十八洞”,只见几平方米的洞穴里放着一大团棉花,点灯人围坐在棉花周围,一起为油灯搓捻子。大家有说有笑,气氛融洽。
“点灯前的准备工作包括洗灯碗、制火把、搓灯捻、散灯碗、添灯油。”杨小平说,“做点灯人是一件庄严神圣的事情,每个人必须说吉祥话、行正派事。”
到了农历正月十三晚上,点灯人要先点亮“会长灯”和通往各处的“路灯”。有几盏“会长灯”就表示今年有几位点灯人。“会长灯”意为希望今年点灯顺利,新年平安顺遂。“路灯”是指通往主体图案的各道路边石穴里的灯。
农历正月十四19时到20时,点灯人会点亮轿顶和北斗七星两个图案;农历正月十五、十六晚上点亮寺院、雷峰塔、牌楼三个图案。远远望去,满山灯火通明。
农历正月十七早上,点灯人取出灯碗后将之放入山上灯仓,并用黄泥砌砖封仓,将其余物品妥善安置。随后,会长带领大家下山,进行下一年的“托会”。自此,本届点灯山仪式完成。
03 民俗传承 守正创新
2月12日晚,在众人期待下,山上的灯光依次亮起,勾勒出花果山的轮廓。
山下广场上热闹非凡。为了增添气氛,豳风街道还特别邀请戏曲名家前来演出。
“今年,灯山会的活动规模更大、内容更丰富。我们设计了非遗制作技艺和美食制作体验活动,为大家展示彬州旋木、木雕、剪纸、花馍等手工产品,以及御面、酒枣等特色美食。”豳风街道文旅工作负责人刘沛沛说,“灯山会是我们的名片,我们希望借助灯山会的影响力,让更多彬州非遗走进大众视野。”
“灯山会好看、好玩,我们每年都会带孩子来感受灯山会的氛围。”游客肖洁告诉记者,“我们还了解了很多关于灯山会的历史典故、诗词歌赋。”
灯光璀璨,万家平安。在山下住了几十年,李春维见证着这里的变化。
“我第一次看灯山会是在30多年前,当时觉得非常震撼。”花果山文物管理所所长李春维说,“如果没有水帘村村民一代代的坚守,这项传统民俗活动很难保留这么多年。现在,借着非遗传承保护的东风,我们将加大对灯山会的保护和研究力度。”
当地老人告诉记者,去年,水帘村重修了水泥路,铺设了新桥,今年慕名前来观看灯山会的人更多了。
临走前,记者在山下遇到了热情指路的村民郑辉。得知记者前来采访,他很高兴:“感谢你们关注水帘村的传统民俗。”
今年44岁的郑辉是下一届灯山会的点灯人。第一次成为点灯人的他,心情非常激动。“我父亲和祖父都曾是点灯人,我一定会把它传承下去。”郑辉说。
记者 琚鹏飞 张乐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