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镇川堡

来源:榆林日报 时间:2023-11-07 08:33:17 编辑:李 娜

“快看,快看镇川堡的飞机!”一架拖着长长白色尾巴的喷气式飞机从天空飞过,小伙伴们欢呼雀跃。那时候,我以为镇川堡很远很远,有天那么远,要不怎么会有飞机呢。长大后才知道,镇川堡离米脂很近,礼拜天跟同学骑自行车只用1个小时。再后来到榆林工作了,镇川堡是我回家的必经之路,母亲总是叮嘱,到镇川堡就打电话,她开始做饭。于是,一进家门就能吃到热腾腾的饭菜。

镇川堡,这座无定河畔历史悠久的边贸古镇,就这样从小根植在我的记忆里,出现在我的青春岁月里,伴随在我回家的路途中,不远不近地和我的生活交连着。

一场秋雨将镇川堡洗刷得没有一丝尘埃,青石街道,寻常巷陌,古镇的街巷无不记录着历史的厚重与沧桑。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为抵御蒙古骑兵沿无定河南侵,接应榆林镇,延绥巡抚在无定河川道筑镇川堡,取“镇守川道”之意。这里自古就是兵戎相见的战场,远处山顶上高高耸立的烽火台,见证了镇川堡枕戈寝甲、烽烟频仍的战争场景。明末清初,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镇川堡已形成陕北著名的皮毛集散地,是晋陕蒙地区的商贸集镇。

仰望历史的天空,镇川人的侠肝义胆和精明能干是一种血统、一种传承。据说,当年东到天津、西到银川、北到包头、南到西安,都有镇川人的生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镇川商贸业更是如雨后春笋,形成榆林乃至周边市区最大的商业批发市场。每逢集日,车水马龙,人山人海。记得我和一群同学骑着自行车去镇川堡逛新修的百货大楼,那是我们见过的最豪华的商场,以至于有同学萌发了要到镇川百货大楼当售货员的理想愿望。青春不再,少年难留,今天再回镇川堡,昔日的繁华和青春年少的模样,都已湮灭在岁月的烟尘,只有无定河水依然浩浩汤汤。

悬空寺位于红云山滴水崖下,依山而建,绝壁凿石窟,供奉神佛,是一座三教合一的寺院。镇川历史上发生大小战事无数,据说,清朝后期少数民族叛乱,镇川老百姓藏于寺内悬崖石窟,才免遭涂炭得以幸存。石窟内至今保存石碾、火炕等生活印记。历史的血雨腥风已远去,时光以温润的双手将古崖绝壁雕琢成一件件精美绝伦的艺术品,宛若巨幅画卷。古寺悬空,檐角高挑,铃铎脆响,风过有痕。

唐代诗人陈陶在《陇西行》中写道:“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地处无定河中游的镇川堡,浸透了古代征战疆场的血与泪,穿过历史的云烟,刀光剑影早已逝去,历史的遗迹依然存续。

时值仲秋,玉米在风中招摇,谷子颔首低腰,各种庄稼依然浓密茂盛,罗兀古城垣呈三角弧状隐藏在一片乌油油的浓绿之中,北、东、南三面临崖,西面为山坡。一条山路顺坡而上,穿越时空。古城遗址在断壁残垣中清晰可见,废墟里遍布着砖、石、瓦、瓷、铁等残片,我翻拣出一块烟熏过的断瓦,这是谁家屋檐下的瓦片?这里也曾男耕女织炊烟袅袅?这里究竟经历了什么?历史是无声的,历史也是有声的。据《续资治通鉴》记载,罗兀城由西夏国相梁乙埋始建于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由于地处险要,一直是宋与西夏反复争夺的军事要冲。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罗兀城被宋军占据,改名同武城。由史可鉴,这里曾经战事频繁、民不聊生,石崖上保存完好的牛碾子据说是自制火药所需的设备,而我愿意相信它是碾压谷物的普通石碾。不远处,山峦起伏,谷浪翻滚,无定河畔农耕文化的悠久与深邃和着金秋的丰收景象与历史共存。

咦,这么香!一股醅烤食物的焦香直窜鼻腔,干炉以其不易变质的特性从远古的战场一路走来,依然香脆可口、酥香美味,已成为镇川和镇川人形象的代名词。据说镇川干炉起源于宋夏战争,迄今已有千年历史。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干炉最先以军需物资从山西引进,历经数代传承与改良,可盐可甜,可大可小,如今不仅有油干炉、奶油干炉,还有专为糖尿病人研发的荞麦干炉、粗粮干炉,是镇川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美食。有镇川人的地方就有镇川干炉,许多走出家乡的镇川人对甜品店琳琅满目的各种糕点丝毫提不起兴趣,心心念念就想着镇川干炉。在都市的每一个晨昏,咬一口酥脆的干炉,便血气满满,嚼碎所有的颓丧,吞咽生活的甘苦。咖啡就着油干炉,开启镇川年轻人奋发图强的每一天。有人说,干炉精神就是镇川精神。上层中间鼓起的大红心就是镇川人热情好客、豪爽大气的赤诚之心。干炉中空代表镇川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非凡气度。干炉硬邦邦、响当当,就是镇川人走过千山万水、踏遍大江南北的豪迈与豁达。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镇川人始终站在时代的前沿。

一大片格桑花灿烂开放,清风拂过,起舞若翩,沿着一条陡峭小路穿过花海,我们找到了申家大院。这座看似普通的小型四合院,有着不平凡的历史,这里是中共榆林县一大旧址,是如今的镇川革命纪念馆。我们踏着红色足迹,聆听历史的回声。

1946年的枪炮声还在耳边轰鸣,十六岁的三爷爷刚刚换上军装,还没来得及走上战场,就在流弹轰炸中牺牲。每逢清明节,四老奶奶总是踮着小脚颤颤巍巍去山上哭她的儿子,悲恸哀婉如泣如诉。后人给他建了一座衣冠冢,墓碑上镌刻着解放镇川堡战役的阵亡通知书。他十六岁的身体永远留在了镇川堡。

1946年10月,中共中央西北局根据毛主席加强边区北线战役工作的指示精神,习仲勋同志主持召开西北局统战部工作会议,部署北线战役,组织领导横山起义。为了配合起义,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发起对镇川堡的围攻,于1946年10月14日午夜解放镇川,建立政权,随即成立中共镇川县委员会,受中共榆横特别委员会领导。县委机关驻地就设在这座小院里。

申家奶奶耳不聋眼不花,作为院子的主人,她热情招呼我们到家里看看。她家的厨房有偏窑暗室,暗室里还有两孔小窑,老人拉开灯叫我们进去参观,还悄声说:这里住过大人物。历经岁月洗礼,老人满脸沧桑却不失优雅,对于过去的事情不愿多说,她避重就轻,指着对面不远处的一个院子说:“那里是我的娘家。”87岁的老人,她的一生有多少不为人知的故事,作为这座院子的留守者,她所知道的应该很多很多……

且在晚风中,恍若隔世人。一天太短,我们终究还是过客。回望夜色笼罩中的镇川堡,她静静守望着无定河,亘古不朽。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