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均为《黄河船夫》演出剧照(资料照片)
第十届陕西省艺术节前不久在铜川闭幕,由榆林市民间艺术和戏曲研究院创排的陕北民歌剧《黄河船夫》经过激烈角逐,最终荣获“文华大奖”。台上的刹那璀璨,少不了主创团队的精心淬炼。作为榆林市倾情打造的又一文旅IP,该剧以佳县木头峪村为场景原型,以陕北家喻户晓的中国好人任凤祥、退休干部高永东、《黄河船夫曲》作词人李思命为人物原型进行创作和演绎。通过新旧两代黄河艄公的观念冲突及情感纠葛,表现出黄河儿女不畏艰险、开拓进取的精神。剧中巧妙融入了民歌、秧歌、戏曲等多种陕北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不仅承载着黄河文化的厚度,也赋予了城市丰满的时代内涵。
匠心打磨细节 汗水浇灌成长
回忆起三个月的排练经历,每位参与者都有自己的“独家记忆”。对于根旺的扮演者郝耀飞而言,最初的采风让他格外难忘。为了让演员们深入了解黄河船夫的工作和生活,正式排练前,导演团队特地组织了采风活动,带演员们一路高歌走进佳县、走近黄河,聆听最美黄河船夫任凤祥的故事。这种见义勇为、救人不图回报的无私精神深深打动了郝耀飞,也让他对于黄河船夫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因为我们没有出生在那个年代,只能通过任老先生的讲述、导演的引导,在网上查阅相关资料来不断了解。排练的过程中,我们切实感受到了他们的艰苦与不易,对我们塑造角色提供了很好的帮助。”郝耀飞说。
作为一部陕北民歌剧,考验的不仅是演员的唱功,表演也要生活化、接地气,展现出纯正的陕北风貌。为此,演员们需要反复打磨每一个细节。贺娜在剧中扮演活泼开朗的娥儿,为了让这个角色更生动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她用自己的理解给人物注入灵魂。
“排练结束后我经常会根据导演的要求,继续打磨一些动作。比如第四幕拿船桨,在导演设计的基础上,如果有两个缠腕都出现同样的动作,我就会改成缠腕过来一个翻身然后一个造型。这样会更俏皮一些,更符合娥儿的性格,前后大概试了四五个版本吧。”贺娜说。
第六次参加省艺术节的李勇具有丰富的舞台经验和比赛经验,尽管如此,这次的备赛过程还是让他感到困难重重。“以往排练可能没有这么大的阻碍,包括我在内一共有六七位演员不同程度的受伤。好几个人马上就要比赛了,结果受了伤,但还是选择打着绷带、打了封闭针继续坚持,可能这就是黄河精神带给我们的影响吧。”高山的扮演者李勇感慨道。
三个月来,演员们无惧苦累,暂别家庭,从早到晚坚持排练,细心揣摩、反复推敲每一个唱腔、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表情……只为更好地呈现这场艺术盛宴。
强大主创团队 助力完美呈现
经过精心排练,10月6日,《黄河船夫》精彩亮相第十届陕西省艺术节。当灯光亮起,雄浑高亢的陕北民歌在铜川剧院唱响,现场掌声雷动。
这部剧由榆林市文化和旅游局出品,榆林市民间艺术和戏曲研究院担任演出单位,国家一级导演宫晓东担纲总导演,国家一级编剧康世进担任编剧,陕北民歌传承人杜朋朋、郭涛担任男女主演。除此以外,该剧的作曲、舞美、灯光、音响、服装、造型等设计均由业内著名人士负责。强大的主创团队为整部剧的艺术质量保驾护航,使得它以最完美的姿态呈现在观众面前。
宣布获奖结果那天,很多人彻夜难眠。榆林市民间艺术和戏曲研究院负责人王晓怡回忆起当时的场景依然难掩激动:“几个月的艰苦奋战终于拨开云雾见晴天。每个人都很辛苦,这份付出是值得的,我为《黄河船夫》这部剧所有的艺术工作者骄傲。”
一周后,《黄河船夫》载誉归来,登上榆林大剧院的舞台,为家乡人民呈现上一场精彩绝伦的文化盛宴。演出现场,情真意切的唱词、感人肺腑的画面打动着每一位观众。
谢倩是生活在榆林的关中人,一直对陕北的风俗文化十分喜爱,得知演出消息后,她立马带着孩子前来观看。“我觉得这种将民歌和情景剧结合在一起的形式,看起来很新颖,而且观众的注意力也会更集中。这次特地带孩子来看,就是想让他近距离感受陕北艺术中的人情风貌,喜欢上这片土地,并且被剧中人物真挚的情感感动,以后也做一个朴实善良正直的人。”谢倩说。
传承黄河精神 绽放时代魅力
“你晓得,天下黄河几十几道湾……”80多年前,一首陕北民歌《黄河船夫曲》唱出了九曲黄河奔腾的景象,唱出了迂回曲折的河道中无数繁忙的船只,也唱出了船上艄公辛勤劳作的形象。以黄河的气魄,传递出陕北人的奋斗精神,也展现出了中华民族奋进不息的面貌。80年后,一部讲述着黄河艄公动人故事的陕北民歌剧《黄河船夫》登上新时代的舞台。“石头峪上石头多,石头底下是黄河。大河里飘来一只船,船里头装的都是歌……”浓郁的黄河精神与人文情怀穿越了时空,让这部剧闪耀着艺术与时代的璀璨光芒。
作为土生土长的佳县人,编剧康世进从小生活在黄河沿岸,受黄河文化熏陶的他深深热爱着这片土地。“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以这个主题来创作,本身的意义和艺术的厚度、高度、深度就有了。而且我们在处理这部戏的过程中与时俱进,通过挖掘过去的历史文化遗产,展现现代人的精神风貌。这样既不失传统文化,又迎合了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编剧康世进自豪地介绍道。
通过一个艄公、一个渡口,讲述一只船、一条河,作为活态传承的传统文化,《黄河船夫》连接绵延千年的审美积淀,以丰富多元的艺术表达,彰显着陕北民歌的时代魅力。如今,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它将带着陕北人民的期待与愿景,肩负起全新的使命。榆林市民间艺术和戏曲研究院负责人王晓怡表示,接下来还会通过不断演出,继续打磨《黄河船夫》,努力将它打造得更加完美。
“希望未来能参加中国艺术节,这样一来必须要巡回演出50场,这个计划我们正在谋划中。争取把黄河沿岸的各个省、市走一圈,让更多人通过一部剧,对陕北民歌有更深的理解和认识,也对陕北这片土地的人文生活、爱恨情仇,进一步挖掘与表现。”王晓怡憧憬地说。
记者 王阳 见习记者 周海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