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役军人刘东厚志愿守护长城19年——从边陲战士到长城卫士

来源:榆林日报 时间:2024-06-27 08:37:47 编辑:李强 校对:郝莉娜 责编:王丹

刘东厚对长城怀有一种特别的感情。郝彦丰 摄

曾经英勇无畏,和战友在祖国边陲并肩筑起保家卫国的“钢铁长城”;如今无私奉献,与志愿者一起甘当塞上长城卫士。2005年以来,府谷县退役军人刘东厚自发投身当地长城保护工作,并凝聚起一支强大的社会力量,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对长城的敬畏和热爱,守护中华民族的精神根脉。

■戍边17年炼就钢铁意志

1974年11月,刘东厚参军入伍,成为青藏线西南边疆某汽车部队的一名战士,主要任务是运送进藏战备物资。 4000里青藏线是战士们长年承载任务的运输路线,沿途平均海拔4500米,几乎终年积雪。在这种恶劣的气候环境下,刘东厚和战友每月要往返西宁拉萨一趟,有时遇到雪路受阻或汽车抛锚,冻得实在不行就用罐头盒装汽油点火取暖。服役期间,刘东厚荣立集体三等功一次。

“我们用血肉之躯与自然抗争,以崇高的信念铸就军魂。因特殊的气候与环境,很多战友患有高原综合症,落下疾病或终身致残,我也得过肾炎、血小板减少等疾病,但在雪域高原17年的军旅生涯,炼就了我辈钢铁般的意志和金子般的内心,培植了我辈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的‘青藏精神’。戍边保疆造就和形成的战斗风格与铁血精神,将会久留人间、永放光芒!”刘东厚曾在一篇回忆军旅生涯的文章《青藏军魂》中动情地写道。

■组织13名志愿者开荒驻守

退役后,刘东厚回到府谷,先后从事运管、城建监察等工作。 2005年,该县一批退休干部掀起恢复当地文物古迹的新热潮。出生在明长城脚下的刘东厚积极参与,并发起成立府谷县长城保护工作站,担任站长一职。有一次,他回到家乡黄甫镇杨家峁村,无意中发现一些村民竟然在长城附近挖取药材卖钱破坏了长城,于是就带领13名志愿者驻守在村里智通寺遗留的几间古堂内。

工作站成立初期,刘东厚组织志愿者自食其力、自筹经费维持生活,开荒及种植村里无人耕种的土地52亩,每年种的谷子、玉米、高粱、土豆、南瓜等农作物能收获数万斤,并向村民回收柠条籽、葵花、花生及各种废品进行销售,不仅解决了站上队员们的粮食需求,而且每年还能结余2万多元作为保护长城的经费。其间,所有志愿者没有领过补贴,每人每年只发一套迷彩服,每月发两块香皂、两管牙膏、一袋洗衣粉、三包卫生纸,但是大家始终热情不减、乐此不疲地奔赴在长城保护巡查第一线。

■种植6万株树木绿化周边

这支保护长城的志愿者团队,现已发展为18名队员,常驻在杨家峁段长城脚下。凡来到站上的志愿者,首先上课受教,每人必写一篇主题为“爱我中华、护我长城”的文章,既有感言又有决心,也含宣誓。清晨天色微亮,队员们就带上工具出发了,分东西两路沿长城遗址进行巡查,一路测量、拍照、记录,并将巡查结果通过手机App及时上报至榆林市长城安全巡查与监管平台。由于每次巡查时间久,大家常常随身带着方便面、煮鸡蛋、饼干等食物就地充饥。 在刘东厚的组织和带领下,工作站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管理办法,并于2017年起承担起全县140多公里长城的巡查任务。在巡查时,队员们还向长城沿线居民发放相关资料,普及宣传保护长城的重要意义,呼吁广大群众学习长城文化、保护长城、热爱长城。多年来,在政府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下,他带领队员不断绿化长城周边环境,种植防护林带4.8公里,数量达6万余株,为长城周边荒芜的土地增添了绿色植被,也给百姓的心田植入了精神绿色。

谈起今后的打算,刘东厚坚定地说:“我对长城有一种特别的感情,以前我是一名保家卫国的战士,现在我愿意当好保护长城的卫士,会与团队中的全体志愿者一直坚持下去,全力把祖先留下的这份珍贵财富世世代代传下去。”

记者 郝彦丰 胡少鹏 见习记者 闫宇涛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