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深地爱着这片多情的土地——读耿永君散文集《家在陕北》

来源:榆林日报 时间:2024-06-27 08:40:17 编辑:李强 校对:郝莉娜 责编:王丹

耿永君新书《家在陕北》,是他继《守望校园》之后的第二本散文集,认真翻阅,发现其犹如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让我们领略到陕北黄土高原厚重、质朴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同时也看到作者的个人成长经历、环境以及他们这一代人的喜怒哀乐。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陕北农村极为贫困,孩子们除了学习就是砍柴、闹草、浇菜园。闹草时,少年时的耿老师对小镢头下的动植物,不忍践踏,“我只能祈求它们原谅我的冒犯。”可是,为了生存又不得不去砍柴割草,对那种既纠结又无奈心情的描述,散发着人性的光辉。记得小时候,我很怕挑水,扁担两头挑了水,担子就会走一步晃一下,扁担棱就往肩上的肉里陷,硌得人肩膀很疼。少年时的耿永君曾在火辣辣的太阳下挑着重担浇菜园,“一担,两担,三担……清亮亮的溪水通过我稚嫩的肩膀,滋滋地流进菜园,流入菜苗们的血脉。干渴的菜苗立刻打起精神,仿佛想向我诉说什么,可又什么也没说。我知道,它们和我一样,不善于表达,但心里啥 都明白,它们想感激我。”文章中,耿老师把小孩的想象力和同理心描述得栩栩如生。

老榆树下的石磨曾是父亲的荣耀,石磨见证了贫困年代父母和乡亲们的生活:“母亲拉来毛驴拴在磨上磨白面,蒙上眼睛的小毛驴拉起新石磨,四只蹄子在磨道里走得咯噔噔的,石磨嗡嗡地响,像唱着一支古老的歌谣。”“人家一来,忙坏了母亲,饭碗一放,忙前忙后地给拿簸箩、簸箕、罗面架,经常吃冷饭,可心里乐得很。有时候好几天不来磨面的,母亲还有一种失落感,口里不安地念叨:张家或者李家大概又没粮了,揭不开锅了……”母亲对左邻右舍的友爱和关心,让我们看到一个多情善良的农村妇女形象。村里通了电,有了碾米机,石磨随着时代的进步被遗忘在角落:“一扇摔在地上草丛里,一扇斜躺在磨盘上,都碰得没了棱角,灰眉土眼,像一对恩爱夫妻被人活活地拆散。”

耿永君长大参了军,退役后,当了一名民办教师,后来民办教师发不上工资,为了生计,他去村里兼职做会计,再大的工作压力和生活的窘迫,都没让他放弃当教师的想法,因为真的喜欢,一切困难都能克服。他在《我在山镇教书》一文中,发自内心地写道:“我真的好喜欢教师这个职业,喜欢它带给我的快乐和幸福……”在教孩子们的同时,他改革教学方式,创办山花文学社,1989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他把教学中的许多故事和想法写成了文章,开始了他的文学创作之路。

从代教、民教、公办教师到中学校长、教研室主任,耿永君一直在读书,“读书,让我的每个普通日子都变得鲜亮而有意义,内心变得充实而丰盈,读书,让我不管是做教师、当校长,都特别有底气。”耿老师不仅爱读书,更是个热爱生活的人,在僻远的枣林坪中学,枯燥的校园因他的到来,变得有生机了。师生宿舍的窗台上有了随风而动的花朵、绿植;课余时间里有了二胡伴奏,有了琴声悠扬。为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他请名师给教师们授课、指点迷津,全县初二数学对抗赛中,枣林坪中学获得第一名的好成绩。《黄河岸边读书声》中写道:“听,黄河滩、枣树林,女生嗓音尖细婉转,如行云流水;男生粗犷豪放,似大江东去。他们读给蓝天白云听,读给枣林大河听。读出心中的苦闷彷徨,也读出青春少年理想的高地和梦一样的远方……”读书声此起彼伏,似欢快的音符充满生机和对未来的向往。

耿永君的妻子春英像极了《人生》中的巧珍,她相夫教子、种地养家。耿老师在文章中把妻子比作“太阳花”,太阳花能在极度干旱的环境下生长,它的花语是“坚强乐观,沉默的爱”。“我的太阳花,我心中最美丽的花,永远灿烂,永远芬芳!”除夕夜,病重的耿老师又住进了医院,妻子春英安慰他:“回家后我给你熬鱼汤喝,做龙虾吃,好好补一下身体。”“今年买一辆电动三轮,我载着你去滨河大道遛弯。”老人去世,耿老师因病无法料理老人的后事,妻子把一切打理得井然有序。望着憔悴的、瘦了一圈的妻子,“我不禁潸然泪下!”这种平凡生活中表现出的患难与共,苦中有一丝丝的甜!

写作是耿永君的最爱,他说:“我写作,是因为热爱,如果一定要问个为什么,那我告诉你,爱是没有理由的。”后来,耿老师的病越发严重了,他不能下床,每天大把大把地吃药。在他与病魔抗争的日子里,还好有文学,那是他唯一的快乐源泉,也是他全部的精神寄托。“我感到,一个人的爱好就是心中的太阳,永远光芒四射。拥有了自己的爱好,再普通的日子也能过得妙趣横生,充满诗意”(《我的世界阴转晴》)。对于患有帕金森病的他,靠在床上,在键盘上敲下的每一个字都是那么的吃力,但在至爱的文学天地里,他忘记了疾病、忘记了时间,靠坚韧不拔的毅力,播种着每一粒饱满的种子:“我用激情和汗水浇灌,使他们成长为对社会有益的精神食粮。”他是一位有强烈责任感的作家,他说:“文学不仅反映生活,也要照亮生活。”是的,读耿老师的文章,即便生活在艰难中,也能感受到有一丝温暖透过了窗户,照在心上。

绥德这座小城,“山川秀美,河流温润。崇文重教氛围浓郁,民间艺术土壤丰厚,史诗般的黄土文化大气磅礴。”在耿永君笔下跃然纸上。“看不完的石狮狮,听不完的信天游,吃不够的羊杂碎,喝不够的黄米酒。”“一顿羊杂碎套餐吃下去,用一句陕北话说‘可足劲了’,立马头上冒汗了,脸上笑开了,浑身有劲了,精神气儿足了。”“只要民歌响起,眼前就是一片灿烂。”无论是精美的石雕,还是悠扬的民歌,无论是特色小吃,还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透过耿永君的文章,我看到一个充满韵味和故事的陕北,这些故事带着浓浓的乡情,在他笔下缓缓流淌。

故乡情贯穿了《家在陕北》整部书稿,不管是生活在老家,还是迁居至县城,乡情是他一生的牵绊。“一提起陕北,我就情感涌动,泪眼婆娑,这里的河流渗入了我的血脉,这里的草木植入我的心田。”《后记》中,他运用了巴金的一句话:“我之所以写作,不是我有才华,而是我有感情。”是的,他的笔蘸的是感情,流淌的是爱。

“赤子寸草心,欲报三春晖。”《家在陕北》让我感受到耿老师对陕北这块土地深深的爱,也感受到一种贴近泥土而又向上飞翔的力量,这力量来自他深爱着的土地!

高丽萍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