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表演传承发展漫谈

来源:榆林日报 时间:2024-11-27 08:55:24 编辑:李小龙 校对:李娜 责编:王丹

戏曲艺术作为中华文化精粹的关键部分,承载着民族的精神与文化精髓。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戏曲观众群体逐渐呈现老龄化趋势,年轻一代对戏曲的兴趣和了解相对较少,这种现象导致戏曲市场的萎缩。目前,许多传统戏曲剧种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困境,无法在技艺传承、人才培养和办学条件上得到稳定保障,戏曲教育发展规模和水平不平衡、不充分。

当前社会环境下,戏曲行业的资金来源主要依赖政府拨款和少量的社会赞助。由于资金有限,戏曲院团在艺术创作和人才培养上往往受到限制,难以提高演出质量和扩大影响力。根据“第十届秦腔艺术节”参展剧目来看,个别团体仍停留在传统的表演模式和剧目创作上,缺乏对现代元素的融合和运用,这种保守的态度进一步加剧了戏曲行业的困境。

为有效应对戏曲艺术在传承与发展进程中遭遇的各项挑战,明确其发展的核心导向具有极为关键的意义。这涉及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彰显剧种独特魅力、深入挖掘与创作剧目资源、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拓展社会服务功能、有力支持院团发展,以及推动传统艺术形式向现代化方向的转型升级等一系列问题。

以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及管理队伍建设、基础性实训条件建设、艺术院校管理等基础性建设为重点,逐步构建起一个以戏曲人才培养为核心的教育体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鼓励学生参与戏曲艺术的创作和表演,以提高综合素质;加强与艺术院团的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就业机会,实现校企(院团)之间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只有鼓励人才“走出去”,才能有戏曲艺术的高效传播和戏曲剧种的有效传承。

深化戏曲专业管理结构,充分发挥专家、骨干教师在教学发展中的作用,形成符合艺术规律的人才梯队建制,落实好人才培养的“传帮带”作用;依据文化市场需求,形成与市场和产业链对接的、具有自身专业优势和特色的架构;强化人才队伍建设,着力优化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能力结构等,完善并细化戏曲专业的梯队建设。

教师队伍建设主要立足于通过培养、引进、外聘来实现。对乐于戏曲教育事业、安心院校教学、具有良好责任心和专业理论基础的教师,予以机会,积极培养。培养的主要方式有:实施“老带新”和“助教制”,立足院内培养,提高其专业和教学业务能力,进一步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能力,在此基础上,更要不拘一格加大专业带头人的培养和骨干教师队伍的建设力度。

改革现有的专业人才培育方式,结合企业(剧团)具体需求及专业教学特色,紧密融合教学活动,尝试实施多学期、分阶段的教学组织模式,以满足企业(剧团)运营和学生技能培养需求。鼓励行业、企业(剧团)参与人才培养和评估,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品质、创业成果以及企业满意度等作为评价人才培养成效的关键指标。

通过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精神,为优秀学生提供展示才华的平台。竞赛内容应涵盖戏曲表演的各个方面,包括但不限于唱、念、做、打等基本技能,要有剧目分析、角色塑造等综合能力。通过竞赛可以发现和培养戏曲艺术潜在人才,为传承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学校应积极与戏曲院团合作,邀请专业戏曲艺术家担任评委,进一步提高竞赛的专业性、权威性以及影响力。

以戏曲专业教学单位为平台,进一步完善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学院、行业、企业、院团、社会广泛参与的管理体制,逐渐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校 企(院团)合作长效机制,促进戏曲教育单位抱团取暖,推动戏曲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

“实训+人才输出”的社会服务体系得到完善,为兄弟院校(剧团)提供规模更大的师资培训和学生(演员)实训,为行业、企业和戏曲演员提供专业的转岗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完善戏曲艺术表演团体青年表演人才培养机制,实施“名家传戏、流派传戏”计划,支持各级各类戏曲艺术表演团体、兄弟院校、研究机构采取“一带一、一带二”等方式传授戏曲表演艺术精粹。

为加强地方戏曲保护与传承,2021年8月,相关部门批准成立了“榆林职业技术学院艺术学院艺术实验剧团”,发挥了“学院有特色、专业有特点、学生有特长、服务有特效”的育人优势,对本地戏曲艺术发展是一种扶持,也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时拓展了本专业在校生的演出实践机遇。

建议联合各兄弟院校、省市剧团、行业企业、戏曲艺术爱好者成立秦腔教育联盟。同时,结合学校教育实际,通过多元课堂教学及课外实践,普及秦腔艺术丰富的表现样式和古拙苍厚的文化艺韵,为关心秦腔普及教育事业的教育机构、教职员、学生、专家学者、社会表演院团等提供一个沟通和交流的平台,促进我省秦腔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

刘萱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