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与“阿尔卑斯山”的对话

来源:陕西日报 时间:2024-12-04 09:09:07 编辑:李小龙 校对:李娜 责编:王丹

文明的孕育发展往往与山脉河流相生相伴。

古老的丝绸之路开辟了东西方交流的先河。互为古丝绸之路起点与终点的秦岭和阿尔卑斯山及其周边区域的文明发展有着怎样的古与今、异与同?

11月27日,本报特邀文化学者肖云儒与汉学家、意大利中国丝绸之路文化交流合作中心主席梅毕娜就丝路文明源头、中意文化异同及共建“一带一路”给中外人文交流、商贸合作带来的机遇与发展等话题进行探讨。

记者:秦岭与阿尔卑斯山分别是中华文明和欧洲文明的重要文化地标,对区域文化的生成和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有人说,秦岭是东方的阿尔卑斯山,阿尔卑斯山是西方的大秦岭。作为文化学者,请两位谈谈对此的理解。

肖云儒:秦岭和阿尔卑斯山非常相似。在自然生态地理层面,两座山脉不仅地理构造、生态结构很相似,两者的生物多样性和地质地貌多样性也同样广为人知。两座山脉都为人类提供了赖以生存的氧气、水以及其他资源。

在文化地理层面,这两座山也很相似。秦岭是中华文明的核心区域之一,中国文字的诞生等重大文化事件皆与秦岭及其周边区域有关。阿尔卑斯山周边区域拥有的史前石刻岩画、湖岸木桩建筑等,有着鲜明的古希腊、古罗马文明和凯尔特文化的特征。

一定程度上,可以将秦岭比作研究中国文化的“四库全书”,阿尔卑斯山也是研究欧洲文化当之无愧的“四库全书”。对中意两国文化乃至中华文明与欧洲文明的研究,都绕不开对这两座山脉及其周边地区的地理和人文特征的比较研究。

梅毕娜:阿尔卑斯山与秦岭都是其所在区域文化艺术、生活习惯发展演变的重要源头和因素。西方文化源自古希腊文明和古罗马文明。古希腊文明沿地中海进入意大利,一路向北延伸至阿尔卑斯山后,文化的形态和样貌开始发生改变,并最终呈现出北欧的面貌。秦岭南北同样也有着不同的文化样貌。

记者:秦岭与阿尔卑斯山区域文脉绵长,哺育的中欧文化艺术各具特色,又有一定共通之处。请两位学者谈谈对中国和欧洲人文艺术的印象和感受,以及对背后深层文化肌理的理解。

肖云儒:人类各民族是在不同环境中发展壮大的,但在人文领域有着众多共同的因素。多年前,我曾在罗马一所大学用12组对比介绍过两国的相似性:长安城与罗马古城同为文明古都,同有享誉世界的文化使者——张骞与马可·波罗,相似的面食——意大利面与陕西面食,历史悠久的戏剧——歌剧与秦腔,极具艺术价值的雕塑——秦始皇兵马俑和罗马雕塑,等等。其实,远不止于此。

在多次探访过秦岭和阿尔卑斯山后,我感受最深的是,这两座山脉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的资源宝库,也是大自然生命伙伴的共同家园。意大利佛罗伦萨的美第奇—里卡迪宫也给我很大启示——商贸资助文化,文化又为经济开道。文化和经济的发展应该是互惠、互助、互促的,就像秦岭脚下的艺术乡村蔡家坡村,通过文化赋能农业,帮助农民增收致富。地域经济的增长更好地反哺了文化艺术的发展,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梅毕娜:1973年,我作为第一批欧洲学生来到中国学习时,看到的中国还很贫穷、落后。50多年间,中国的发展速度非常快,经济基础越来越好。此次陕西之行让我对秦岭和中国文化又有了新的认识。意大利文化比较外向,更愿意表达。秦岭所孕育的中国文化,包括中国的民间风俗习惯都比较内敛。这是东西方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不同之处。这一点从艺术方面也可以看到,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艺术作品精美且庞大,而中国的艺术作品大都精致而小巧。正是这些文化的不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交流与发展。

700多年前,马可·波罗从意大利文化最繁盛的威尼斯来到中国,并将东方文化带回西方,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互鉴。将中国的文化、历史、哲学和中国的艺术理论介绍给意大利人民、介绍给西方社会,也是我一直努力的方向。

记者:古丝绸之路一头连着秦岭,一头连着阿尔卑斯山,成为中欧经贸和人文交流的纽带。如今,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让这条纽带焕发新的时代光彩。贯通历史、现实与未来,两位学者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

肖云儒:“只要坚持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完全可以共享和平,共同发展”,丝路精神准确诠释了世界各国交往交流的准则和目的。秦岭和阿尔卑斯山周边区域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就像文明的“水池”。古丝绸之路就像一条“水渠”,为中欧文明建立起联系,让文明之水得以相互流通。长安和古罗马用开放的姿态促进了文明的交流互鉴,就像为“水流”加上了“水泵”。如今,共建“一带一路”更进一步为亚欧大陆的经济合作、文化交流畅通了“水渠”,参与各方都在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搭建共同发展的桥梁。

在共同发展的道路上,有3个字很值得思考:和、合、赢。“和”是和平、和谐、和惠、和宁,是共建“一带一路”的世界大环境;“合”是合作,是人类牵手发展;“赢”是经济民生的切实改善。以这样的认识,在合作共赢中用发展的思维去实践、创新,相信下一个10年,共建“一带一路”的成果将让世界更加刮目相看。

梅毕娜:是的,古丝绸之路与“一带一路”,都是世界经济商贸流通、文化艺术交流、民相亲心相通的重要通道。发展也是意大利人民和中国人民共同的愿望。我们有一样的理想——拥有并给予下一代美好的生活,也一直在往这个方向努力。所以,我们要与世界各国合作,一起走和平发展、共同发展的道路。

我沿着“一带一路”,从阿尔卑斯山下的意大利来到了秦岭下的陕西。在这里,我看到了世界上最早的戏剧——皮影戏、不逊色于西方油画的农民画、活跃在人民生活中的非遗和繁荣兴盛的群众文化。尽管东西方文化存在差异,但当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就需要不同节拍中的共同旋律,需要合作进步。从文化交流发展的视角回望历史、展望未来,中欧文明间的互鉴,就像是一场进行了两千多年,并将持续延伸下去的“秦岭”与“阿尔卑斯山”的对话。

记者 柏桦 西部法治报记者 王若歆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