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泥泞中绽放 谱一曲岁月芳华 ——“我读路遥”全国征文活动获奖作者专访之一
来源:榆林日报 时间:2024-12-11 09:17:33 编辑:李 娜 校对:张倩 责编:王丹
近日,“我读路遥”全国征文活动颁奖典礼在“路遥故里”清涧县举行。三十多位来自全国各地年龄、职业、经历各不相同的获奖者以文学之名,赴情怀之约,只为与“路遥”相见。如今,活动虽已圆满落幕,但这场跨越时空、跋涉山水的缘分,还远未结束。
戴素芹:命运以痛吻我 我却报之以歌
深夜九点,结束了当天化疗的戴素芹回到家中打开手机,开始接受记者的采访。她的网名叫“卡卡沐槿(浴火重生版)”,不服输的性格特征一目了然。
翻开她的微信朋友圈,从11月30日抵达清涧,到12月2日飞回宁波,三天时间她一共发了22条动态,与之前一月一条的频率形成鲜明对比。150多张照片里,充满了对榆林美食的“情有独钟”,对颁奖活动的“万千感慨”,对其他获奖者的“惺惺相惜”,以及对路遥纪念馆、路遥文学村、人生影视城等清涧特色景区的“相逢恨晚”。
不过,还没从这场短暂的“狂欢”中彻底苏醒,与病痛的抗争再次成为戴素芹亟需面对的课题。“现在刚做完第四次化疗,还有四次。”采访中,她并不忌讳提起这件事。一同展开的,还有她一路走来的苦涩回忆。
原本成绩优异,却因为遭受校园霸凌导致高考失利;去大城市工作没多久,又因为亲人去世回到家乡生活;婚后被嗜赌成性的丈夫输掉全部积蓄,40岁毅然决然离婚带着两个孩子远走他乡;没日没夜的打工还债刚有起色,却被查出患上了乳腺癌……
“被梦高高地抛起,现实摔我一身泥”,用歌曲《人生路遥》里的这句歌词描绘戴素芹的波折命运,契合地让人有些伤感。还好,她的人生里有路遥,路遥的《人生》里有高加林。
在她获得本次征文活动二等奖的作品《在癌症阴影下,我读懂了路遥〈人生〉的重量》中,她这样写道:“躺在病床上的那些日子,我一次次想起路遥笔下的高加林,那个在乡村和城市间挣扎,在命运和理想中彷徨的年轻人。他最终没有彻底被命运打败,他跌倒了无数次,但每一次,他都选择站起来。我想,或许这就是路遥想告诉我的,人生的本质就是在一次次磨难中,不断找到站起来的理由。”
最近,母亲的到来让戴素芹脸上的笑容愈发灿烂。亲人的陪伴、好友的问候、陌生人的善意和书籍的振奋仿佛一剂剂特效药,让她斗志昂扬、充满力量。命运凡有剥夺,暗中皆有奖励。对此,戴素芹深信不疑。
田建中:苦难是花开的伏笔 冬天是春天的序章
这并不是田建中第一次参加颁奖典礼。作为一名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家,这些年,他获得过不少奖项。但这一次,他却用了“终生难忘”四个字和记者分享他的领奖感受。
当足迹真实地刻印在路遥故里,沿着这位伟大作家的生活轨迹步步寻觅,田建中终于明白了这片土地对于路遥的意义。而他和路遥之间的“独家记忆”也随之渐渐涌现……
1988年的夏天,13岁的田建中第一次从村里唯一的收音机中听到了《平凡的世界》,一个个鲜活的人物随着播音员充满磁性的声音走进他的脑海。从此,自卑又倔强的他仿佛找到了知己。每天中午的小说收听时间,成为他逃离现实生活的出口。
田建中有一个姐姐七个哥哥,父亲常年卧病在床,母亲每天都会为11口之家的一日三餐而愁眉不展。因此,为了听书、租书、看书,他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辛苦。干完农活去山里采挖药材晾晒卖钱,只为租书的一元押金;在山顶最高处的机房院子里一待就是一夜,只为借着一丝灯光争分夺秒地读书……在他看来,一切都是值得的。
他在获得本次征文活动三等奖的作品《辉耀人生路》中,写过这样一段话:“每当我在生活和学习上感到困苦迷茫甚至愤怒无奈时,都会想到孙少平模糊而又坚定的身影。他好像在真诚地告诉我,身为农家最贫困的子弟,我们的人生可以平凡,但我们同样可以有尊严地活着,靠读书开阔视野,靠劳动获得尊严,靠知识改变命运!”
田建中没有食言。路遥渗透到文字里的坚毅执着,给了他奋发向上、永不言弃的动力,支撑他走过了一个又一个刺骨的寒冬。又是一年夏天,田建中收到了郑州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从此走出了山村,走向他的全新人生。
“一年四季如果没有了冬天,也就失去了春暖花开、繁花似锦的意义。命运这艘摇摆不定的小船会去往何方,只有自己才是真正的掌舵人。”田建中告诉记者,接下来他打算再写一部儿童长篇小说。他的童年虽然艰苦,但他却想用自己的文字,温暖治愈更多孩子的童年。
张彦妮: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张彦妮没有想到,有一天能和自己的“精神导师”离得这么近。
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但当他在路遥纪念馆里看到那些生动的手稿、信函、照片和生活用品时,还是不由得红了眼眶。这份深刻记忆,即便在颁奖活动结束几天后回想起来,仍然在他的心湖泛起阵阵涟漪。
放羊、修路、捞盐、打硝、挖矿石、钻煤窑、卖报纸……一路走来的经历,为这位农民作家的文学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而在那段家境窘迫、打工受伤、讨薪失败的艰难时光里,因为有路遥和他的书籍,张彦妮觉得自己的灵魂十分富裕。
如同他赖以生存的黄土高原一般,张彦妮的文字纵使沟壑纵横、黄沙扑面,骨子里却充满对人世的爱恋。受路遥的影响,他关注现实生活、聚焦乡土题材和底层人物,所思所想、所劳所愿充满了强烈的生活气息和浓郁的时代印记。生活中不善言辞的他,为何能在文字的世界里如鱼得水般自由表达?他说,是路遥教会他做人与写作。
“虽未曾谋面,也从未有过交集,但是,路遥倔强而执着的性格、朴素而诚恳的文字,却无形中教会我无论遭受怎样的挫折与创伤,都能昂着头去面对。他‘夸父’般的顽强和坚持精神、‘硬汉’般不服输的性格与悲天悯人的情怀,曾激励了无数像我这样的农村青年,使我们无论在底层遭受多大的磨难,都会在贫瘠的环境中顽强求生,坚守自己的梦想。”在获得本次征文活动二等奖的作品《路遥,我的人生导师》中,张彦妮这样写道。
正是带着这股力量,每一次生活的考验都不曾让张彦妮停下脚步向命运低头。如今,虽然年近60岁的他还在为“五斗米”奔忙,但生活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和家人不再挤在狭小的出租屋,而是拥有了独立的新居;孩子们也像城里人一样,读书、毕业、工作、安家;他还出了书、获了奖,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在他看来,正是曾经一段段苦难经历让他越挫越勇,有了绝地反击的逆袭人生。
正如歌曲《人生路遥》中唱道:“人间路遥远,有风雨随行,人生路遥远,唯步履不息……”或许,这就是作家路遥和受他影响的读者们,笃定的哲理。
记者 周海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