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遥,我的精神导师

来源:榆林日报 时间:2024-12-23 08:53:25 编辑:张倩 校对:李小龙 责编:王丹

放羊的时候,我写起了诗歌。

那时我十五六岁,常常穿着破了的羊皮袄,腋下揣着缺了封皮的诗集,在山旮旯里,对着纷纷扬扬的雪花,激情澎湃地朗诵。初中尚未毕业、涉世不深,但“处女诗”里却充满了对人世、命运的慨叹。在家里几近断炊的情况下,我的那些密密麻麻的诗句虽不能换来一个干粮馍,但我依然痴心不改,不舍不弃地躬耕在一眼望不到头的文学田地里。

开始我不知道投稿,只是点灯熬油地写,后来在一个老师的指导下,把自己认为能感天动地的诗文都投了出去。结果,除了泥牛入海之外,我收到了几封皱巴巴的退稿信。但我并不气馁,仍旧一边放羊一边写诗,样子清高得就像“竹林七贤”里的嵇康。

这样的状态维持了两年,直到我发表了第一首诗歌。那时我雀跃着,在掉落墙皮的陋室里大喊大叫,并热泪盈眶地告诉婆姨:“咱们要苦尽甘来了!”然而,我只领到了七块钱的稿费。

俨然被浇了一瓢凉水,文学以它神圣的鞭子,抽打了我耽于幻想的神经。自此,我再也不敢年少轻狂,有米没面地在人前提及自己的爱好。离开羊群,我又去深山老林里务工。在精神的沙漠,我一肩能扛二百斤水泥,两手能抱牛头大的石块。吃着粗糙的食物、领着卑微的工薪,枕头下却仍有一本《复活》在垫着。明知道文字并不能改变什么,依旧放不下、依旧虔诚、依旧神情悲壮……

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了路遥的《人生》。

当时我在内蒙古的吉兰泰盐场捞盐,炎热的伏天里,我常常累得直流鼻血。晚上还得不到充足的睡眠,总有臭虫与蚊子趁机偷袭,让我不得不半夜起来疲惫应战。

那时我就想,自己的未来也就这样了,估计与“打牛后半截”的父辈不相上下。我逃脱不了“土里刨食”的命运,谁都不能顶替自己去受苦,文字更不能。在明晃晃的烈日与刺目的盐湖里,我的腰身弯成一张弓,空洞的双眼被汗水遮起来,内心只剩下挣扎与茫然。

某日我们发了工资,几个年轻人相约去电影院看电影。开始我并不知道当天演什么,当银幕上出现《人生》两个鲜红的大字时,我的心忽然一激灵,感觉日趋麻木的神经似被电击一般。所有的场景我都熟悉,所有的情节仿佛都为我设置,在偌大的电影院里,我只觉羞愧难当,几度泪流满面,心灵受到极大震撼。

一场电影,让我有醍醐灌顶之感。“人生共一世,谁能无行役。”于是,我暗暗告诫自己振作起来,不再埋怨命运的不公,不再为写诗而写诗,转而伏下身子,去仔细观察和体味身边的人事,认真挖掘底层劳动者身上的亮点。我摒弃先前的无病呻吟、凑字数的毛病,老老实实将那些感动自己的人事巧妙呈现出来。结果,没过多久,我发表的文字反而多了起来。

自此以后,路遥的名字便刻进了我的脑海,每遇他的作品,我都像饥饿的人遇到了美食。他那关注现实的勇气、朴实无华的语言、入木三分的社会洞察以及对人性细腻入微的描绘,总让我心生敬畏、膜拜不已。每每掩卷,我都要感叹:为什么同样的事情在路遥笔下就能如此感人?为什么经典作品都是“添一字过长,减一字过少”?

渐渐地,我看书不再图热闹,不再被一些花里胡哨的“炫技”所迷惑,而是品读文字背后隐藏的深意,关注他人容易忽略的细节,琢磨作家写作的本意和深邃的思想,借人之长补己之短。我也不再只关心个人得失,脱离小圈子,开始站在他人的立场上,理解和容忍对方的自私与傲慢。尽管我做不到豁达与通透,但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即使自己成为村里最穷的后生,我也没有停下手中的笔。我的物质生活是贫瘠的,但是,我的精神生活却日渐充实和丰富起来。我精心构思和创作自己的作品,一个字一个字地打磨——终于,在我四十五岁之前,我出版了自己的第一部长篇小说。

路遥出身平凡,却从不甘于平庸,他骨子里带着与世抗争的倔强与坚定。他常穿着朴素的衣服,背一个帆布挎包,深入田间地头,甚至在几千米深的煤窑里与普通矿工一道挖煤,以了解掌握百姓真实的生活状况。他这种不畏艰险、深入一线、身体力行的做事方式,打破了我之前想入非非不切实际的思维模式,我写东西再不敢云里雾里模棱两可,再不敢靠想象或是“想当然”的心态轻易下结论,一定要等弄清事情的原委后再谨慎下笔。

他犹如我的精神导师,虽未曾谋面,也从未有过交集,但是,他倔强而执着的性格、朴素而诚恳的文字,无形中教会我无论遭受怎样的挫折与创伤,都能昂着头去面对。他心地善良、宽厚,对于苦难有着深切的体会和感悟,他把苦难看作是生活本身的馈赠,从不因此怨天尤人、自暴自弃。这种“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气概,教我在最糟糕的处境里,仍能保持不卑不亢的心态,默默提升自己的勇气、锻炼自己的魄力,不轻易被他人的评价所左右。他“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的精神,以及对土地和人民的热爱,更是影响着我的写作和做人。有时遇到创作瓶颈或是生活的坎坷时,我都会在他的作品中寻找慰藉,以此给自己打气,从而摆脱困扰。

路遥对写作的态度更是令我敬佩。他“苦行僧式”“殉道式”的写作方式,常常让我眼含热泪、感到心疼。他有时整天不出门,不吃不睡,沉浸在小说的情节中。为了写《平凡的世界》,他在六年中集中阅读了近百部国内外的长篇小说,翻阅了大量报刊的合订本,奔波在乡村城镇、工矿企业、学校机关、集贸市场,了解上至省委书记、下至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情况,熟悉作品所涉及地域内的四季作物等生活细节。终于,在他几乎牺牲了全部的个人生活,与整个文坛彻底隔绝六年之后,他完成了自己的传世之作!

一百万字,字字泣血,句句戳心。这部历经波折的作品,已成为普通劳动者的枕边书,成为他们励志的宝典、精神的寄托。千千万万的生命因《平凡的世界》的存在而变得不同,千千万万怀揣着改变命运和梦想的青年人,他们的人生也因这部巨著和路遥而被照亮。

尽管我还需在寒冷的冬日,坐着蹦蹦车或卡车,去荒无人烟的深山老林里修公路、修铁路、打硝、挖矿石,甚至钻煤窑,可因为路遥,我竟不再感到孤单,不再觉得人生虚空、前途渺茫。他的作品似乎已为所有普通劳动者源源不断地注入了营养,使所有愿意奋斗的人都坚信:每个人的平凡人生其实都深具意义,谁都有其不可忽视的内在价值和尊严。

因为不间断地投稿,我认识了报社的编辑。她得知我的处境后,当即介绍我进城卖报纸。于是,我告别了寒风呼啸的荒漠戈壁,从而开始在高楼大厦的城里谋生。因为勤恳,因为坚持,一两年之后,我便在银川街头租了一家报刊亭,转而成为经营报刊的个体业主。

我一边打理自己的小生意,一边写稿、投稿。几年之后,我的文字居然发表在了《人民日报》《散文选刊》等报纸杂志上。有人说我像《平凡的世界》里的孙少平,虽是一个四处漂泊的“揽工汉”,却从未放弃自己的爱好和梦想。在城市的罅隙里,写作让我赢得了尊严,让我在车水马龙的都市找到了自己的安身之处。二十年下来,虽然我还在为五斗米奔忙,但生活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不再挤在狭小的出租屋,拥有了自己独立的新居;孩子们也跟城里人一样,读书、毕业、工作、安家;我又出 了一本新书,还获了几个小奖,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苦心人,天不负,我的事迹开始被当地媒体关注,经过报道后,一些学校还因为我独特的励志经历,邀请我去给中学生或大学生讲课……

一个农民,一个初中生,何以能在寸土寸金的城市寻到自己的栖身之处?何以能靠一枝秃笔成为中国作家协会的会员?不是我自己有多聪慧、有多厉害,而是我遇到了人生当中的“贵人”,遇到了让自己坚持下来的“精神导师”——路遥“夸父”般顽强和坚持的精神、“硬汉”般不服输的性格与悲天悯人的情怀,曾激励了无数像我这样的农村青年,使我们无论在底层遭受多大的磨难,都会在贫瘠的环境中顽强求生,坚守自己的梦想。

挑战往往与机遇并存。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每一秒都跳跃着变革的音符,每一刻都见证着历史的更迭。在时代的洪流中,我们只有像路遥先生那样,向上向善、自强不息,在波涛汹涌中以梦为马,不向命运妥协,才会变得越来越勇敢、越来越自信,才会“不负青春、不负韶华”,最终找到属于自己的灯塔。

彦妮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