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慢煮腊八粥

来源:榆林日报 时间:2025-01-07 09:44:28 编辑:李小龙 校对:李娜 责编:王丹

“此月八日,寺院谓之腊八。大刹等寺,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这是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里最早关于腊八粥的记载。在我国北方数九隆冬时节,总有一种温暖的香气飘荡在唇齿之间,飘荡在古老的民俗里。这种温暖的香气,源于那个令人魂牵梦绕的节日——腊八节。清代夏仁虎在《腊八》一诗中写道:“腊八家家煮粥多,大臣特派到雍和。对慈亦是当今佛,进奉熬成第二锅。”

过去,陕北人将腊八节过成了典型的“储存节”,把当年生产的米豆菜蔬熬成粥,尝尝它们,亲口检验米豆秕饱,米豆成色好的粮食存下来,以后饥荒食用,成色不好的米豆当下吃掉。在腊八粥里还炖煮用荞面捏成的老鼠头尾,就是要警告鼠辈,不得破坏存粮,当然也在吃腊八粥时,挖一块放在鼠洞口上,安抚一下储粮的天敌。

现如今的人们看来,腊八不仅是一个节,同时也是一个“结”——一个凝聚着太多情感的“人生结”。作家冯骥才曾说,从腊八开始到正月十五,人们的理想愿望、精神情感、审美习惯,被强烈发挥、放大到“年”上,使之成为中华民族民间的文化盛典。而中国百姓最伟大的创造正是“对年的情结”、对生活的崇拜。也正因如此,国人吃腊八粥的境界自然非同寻常。从腊八开始,各行各业的人就开始处于一种告别和等待之中,心底的小欢喜来了,小激动也来了。如同坐车穿过长长的隧洞,看着对面越来越亮的隧道口,心中有个小鼓慢慢敲了起来,前方天越来越大,终于豁然开朗。

斗转星移,一年的时光,到了腊八时节回头瞭望:日升月落、春去秋来、云卷云舒,一切看上去都是按部就班、合情合理的样子。低头思索,不是岁月淡然、生活乏味,恰恰相反,日常里有时候充满了让我们出乎意料的浓稠念想,心潮澎湃,等不及、盼不来的欢欣喜悦;有时候塞满了我们故作深沉的寡言少语,藏着掖着,欲说还休、欲言又止的黯然神伤;有时候填充了我们无欲则刚的装模作样,独自欢喜独自愁,行走在人群中的落寞孤独。到头来,所有的自以为是和所有的自我设置好像只是为了等待,等待一个契机,把深藏许久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这纠缠不休的八味,熬煮成粥,既是解脱,也算征服,解脱时间的束缚,征服内心的症结。仔细熬煮,慢慢翻搅,眼看着粥稠了,眼看着粥浓了,眼看着时间变出了魔术,整个人就释怀了,与时间握手言和,对自己宽容大度,和世界温柔相待。

沿着岁月义无反顾向前奔赴的潮流,我们习惯了步履匆忙如影随形;任时光无声无息地向前奔腾,我们不敢有丝毫懈怠紧紧追逐;打着拼搏人生梦想,却离初心渐行渐远。待发现生命不可重复、过往不可挽留,只剩惊惶不已。时间早已支起了锅、熬开了水,等着我们掏出一年的积蓄。这才恍然,仔细端详那些红的、绿的豆,每一颗都有过花开;轻柔抚摸那些方的、圆的米,每一粒都有过凝结。沸腾的水抚平内心的焦躁,入了豆、入了米,水还是水、米依然是米、豆子硬邦邦,都在等着时间的慢煮。索性收起期盼和幻想,不再急躁、不再慌忙,将满腹心事与那时光的文火慢慢熬煮幸福生活的甘味。

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我们常常被各种外在的标准和他人的期待所束缚,为了追求所谓的“成功”和“完美”,不断给自己增加压力和负担。有一天,当世界安静下来时,我们才发现,熬煮幸福生活的甜粥真的不需要过多的物质和虚名,而内心的空虚和迷茫,更是浇灭那即将煮沸热粥的冷水。放下过多的欲望和执念,回归生活的本真,持一颗纯粹而简单的心,感受生活中的点滴美好,感悟生活中的细微之处,承担起对生活的责任,珍视每一时每一刻。

古人在遥远的文字里温酒煮茶、留香岁月,用智慧去品味生活,用诗意书写人生,把一个个贫瘠的日子过得盎然得意。生活在当下物质充沛环境中的我们如若能将不可复制的人生、跌宕起伏的命运、残缺不全的梦想、喜忧参半的往事统统放进人间烟火里,任岁月缱绻,悠然自得慢慢将过往熬煮成一锅葳蕤生香的腊八粥来叩谢生命的壮丽多彩,也是别有一番风景!

接下来的日子,就让我们放下所有羁绊,以满怀的热情、满心的喜悦迎接即将到来的新年,毕竟浮生能几许,莫惜醉春风!

韦慧娟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