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ylrb.com/assets/imgs/index/logo.png)
冬月腊月忙年月
来源:榆林日报 时间:2025-01-14 09:26:17 编辑:康敬卓 校对:李强 责编:王丹
小寒与大寒是一年二十四节气中的最末两个节令。进入小寒、大寒,一般年份下,也就进入一年中最冷的“三九、四九”时间了。乡谚云:“热在三伏,冷在三九。”又云:“三九四九,阂门叫狗。”进入隆冬寒月后,叫狗都不敢敞开门,只能拉开一条门缝儿,以防冷风寒气进入室内,由此可见,这三九、四九是如何的冷冻呵!
童谣云:“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节后的小寒、大寒既是农人聚在背风向阳仡佬负暄献曝的消闲时光,也是筹备一应过年所需的忙碌时节。腊月二十三前,人们就开始打扫屋子了(古书上称除尘),各家主妇头上倒拢毛巾,把室内各个角落的灰尘都要清除得干干净净,就连炕席下的尘土也要清扫得纤尘不留,寓意除旧布新,晦气除而新气生。有的爱好人家还要用废书纸或新麻纸将存储粮食与米面的泥囤里外裱糊一新,有的还要裱糊土炕的墙壁(俗称炕围子),经过一番清扫与裱糊后,屋子里立马便焕然一新了。
屋子打扫后,就要开始磨豆腐、生豆芽、酿黄酒、蒸黄馍馍了。在过去的困难年代,庄户人家普遍买不起太多的猪羊肉,就家家户户磨四、五升黄豆豆腐,过年及正月里就用豆腐烹制年茶饭,招待亲戚。磨豆腐剩下的豆腐渣也舍不得丢弃,拌上些高粱糁糁蒸着吃,在我的记忆里,蒸豆腐渣是最难吃的食物。豆芽有绿豆芽与黄豆芽两种:绿豆芽是用绿豆生的,黄豆芽是用黄豆生的。无论生绿豆芽还是黄豆芽,都是一项技术活。好的绿豆芽,长短与粗细都匀匀称称、白白胖胖、水淋淋的,毛根儿很少,好看又好吃;倘时间与温度掌握不当,生出的豆芽粗细不匀不说,还干巴巴的毛根丛生,既不中看,又不好吃。绿豆芽生好后,多用开水焯汆,然后,浸泡在放有冰块的凉水盆内,以备随时取食。黄豆芽生好脱皮后,也用开水焯汆,然后,置入碗中,冻成一坨一坨的,炒食前在温水中浸泡脱冰,很方便。庄稼人过年还要自制黄酒(也称浑酒),制做黄酒酒曲的原料主要是豌豆与麦麸,黄酒原料则多是高粱、玉米、小米。陕北人爱喝黄酒,有秧歌词唱道:“漉黄酒调凉菜,感谢主人的好招待。”宋代名将范仲淹《渔家傲》词“浊酒一杯家万里”中的“浊酒”,也应是我们陕北的黄酒吧。
黄馍馍是陕北人最爱吃的年节食品。其主要原料是经炒炙和发酵的黄米面(糜子脱皮称黄米,有软硬之分),内包南瓜丝、豇豆、红枣熬煮成的馅子,其特点是甜香可口,老少兼宜。央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播出了陕北绥德的黄馍馍,黄国盛老汉和他家的黄馍馍一下子火起来了,黄国盛一时成了当地名人,外地企业闻风而来,通过各种方式争相邀请与黄国盛洽谈合作事宜,目前在首都北京已有了陕北人开的黄馍馍店,据说,生意还十分火爆呢。农家蒸黄馍馍多蒸一大簸箩,冷却后装入大瓷瓮,储藏于寒窑内,这样,就可随取随食。过去,陕北一些地方衡量这家人的光景好与不好,就看过年时黄馍馍蒸的是多还是少,倘蒸的多且质优,说明这家人家的生活就殷实,反之,就是贫寒困顿人家了。
腊月里最重要的节日当数“祭灶节”(有的地方称小年)。是日下午,陕北,尤其是榆林南部的一些县区,家家户户都要吃羊肉臊子调杂面。在大人擀杂面、切羊肉做臊子的当儿,孩子们便担当起了清洁工,他们手执扫帚,把院子内外打扫得干干净净,然后,到河湾的冰滩上去斫冰,斫获的冰块用筐子提回,分别放置到门神、灶君、天地、土神、青龙(石碾)、白虎(石磨)等神位前。坚冰为洁物,在神祇前置放冰块,据说有洁净庭院与镇宅纳福的双重作用。这天,每家的主妇都要用五色纸剪些云钩、贯钱、富贵、万字等图案,组成门楣形状(俗称灶马楣楣),贴在灶台的墙壁(俗称灶马怀怀)上,还要贴一副小对联:“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并将麦芽糖饴粘于灶君之位,意思是用糖饴糊堵灶君之口,让其赴天庭向玉皇述职时多讲主人的好话,莫提过错;受贿的灶君“吃了人家的口短”,上天述职时就只能回避短弊、多言好事了。吃过杂面后,人们便在灶君之位前焚香烧纸、叩头祈祷,然后,燃放爆竹,送灶君上天。
过了“祭灶节”,紧接着的活计便是糊窗户。糊窗户多用雪白的麻纸,麻纸韧性好,比白粉连纸耐久。爱好人家糊窗时,还要用五色纸剪裁成三角形状,在窗纸上拼出对称美观的几何图案来。为了增强窗户纸的透明度,人们还用棉球蘸蓖麻油涂油窗纸,据说涂油窗纸不仅透光性强,还不会遭虫蛀。窗户糊好之后,主妇顺便会把家里的锅台、柜面等揩拭一新,这样,室内就真正的是窗明几净了。焕然一新的窗户还需用窗花、春联装饰,所以,窗户一糊,人们便开始剪窗花、写春联了。在陕北,称剪纸为“铰窗花”或“铰花花”。剪铰窗花前得将旧有剪纸花样儿用纸钉儿钉在白纸上,然后用水喷湿,在油灯上用灯烟熏烤,这道工序俗称“熏花样儿”。花样儿熏好后,便将五色纸折叠起来,钉上花样儿细心用尖尖的小剪刀铰剪。陕北剪纸图案多为花鸟鱼虫及牛羊鸡猴等可爱动物,此外,还有象征福禄寿的石榴、蝙蝠、仙桃、梅花鹿等,手巧的剪纸能手还能剪出山水场景与人物故事来呢!窗花有大有小,大的多贴在大窗的窗棂上,小的多贴在小窗的窗格儿内,大小窗花均匀配搭,就愈能显现出窗花自身的特色来,还能显现出主人的审美情趣来。剪窗花时,老婆婆、中年妇女、年轻媳妇及未出阁的黄毛丫头喜欢聚在一起,互相切磋技艺,相互比试手艺,她们边轻声嘻笑,边精心剪铰,一幅幅精美绝伦的剪纸作品就这样在愉悦的交谈中诞生了。其实,她们聚在炕头或窗前剪铰窗花的情景,本身也就是一幅美好的剪纸画面呢!
如果说剪纸是五颜六色的多彩艺术,那么,春联就是火红的单纯文化品类了。书写春联的纸要红艳,墨要深沉,这样的春联张贴起来才鲜艳美观,经久耐看。据说,过去识文断字者稀缺,人们过年时找不到会写春联的先生,就用碗足蘸墨汁在红纸条儿上拓印,权当春联联语。后来,随着人们文化水平的提高,不仅可以编写自己喜好的联语,还可以借用流行了几千年的传统联语,如在粮仓上写“千粮万石”或“米面常有”,在灶壁上写“灶君之位”,在炕头上写“抬 头见喜”,在天地与土神神龛前写“天地之位”与“土神之位”,在石碾与石磨上写“青龙大吉”与“白虎大吉”,在院门口写“出门见喜”,在猪舍、羊圈前写“丁 公在此”或“六畜兴旺”,甚至还要在狗窝与鸡埘前也贴上“吠声如豹”与“鸡肥蛋大”的字样儿。会写一手好毛笔字的“写手”除给自家书写春联外,还要给左邻右舍代写;有的还会写出一大迭一大迭的商品春联,拿到集市上去出售。
赶腊月集也是庄稼人不能耽误的事儿。赶集一是为了卖,一是为了买。卖是卖自己家的猪肉、羊肉、萝卜、红葱、黄米、绿豆及鲜活的大红公鸡等剩余农副产品;买是买回糊窗户与灯笼所需的白麻纸、剪窗花的五色纸与写春联的大红纸、敬神与祭祖所用的黄表与香烛,以及万不能缺少的鞭炮与礼花,还有擀杂面所需的沙蒿、炖肉炒菜必不可少的各类调料、吃饺子佐味的红皮大蒜、炸糕用的小麻清油、招待亲朋的香烟与烧酒、贪嘴小孩儿喜爱吃的糖果等等,一样儿也不可或缺。
要过年了,劳累了一年的人们也不会忘记“修饰修饰”自己,男人要剃头理发,“旧貌换新颜”,俗话说得好,有钱没钱,新头过年;在这辞旧迎新的时节,女人们也要“撅撅脸”,美美容,即用细丝线儿扯净额际与脸颊上的细小绒毛儿,显出光洁明艳、容光焕发的姣美颜面来。
还有一件紧要事,就是清债还空(亏空)。乡俗债不逾年,倘借债隔年不还,这人的信誉就会大大降低,就会沦为一个不守信用的人。
过年前的另一项活计是碾米压面。一到腊月,特别是过了腊月二十三以后,这石碾就再也没有闲着的时候了,不是这家压糕面,就是那家压黄馍馍面,这碾子就整天转个不停,整天吱扭吱扭响个不停,打远望去,那碾轱辘上满是白生生的面粉,非常抢眼。这段时间,应是人们最为兴奋和高兴的时候,所有的大人小孩都会抢着干活儿,有的推碾,有的罗面,如果插不上手,就轮流顶替,就连那些不懂事的孩子也抢着要试试,一刻都安生不下来。总之,所有人的脸上都泛着笑容,所有的人都忙个不停,那欢声笑语和忙碌的身影,把年节前的气氛简直渲染到了极致。到了腊月二十八九,所有的年节食物都碾压停当后,人们还不忘再压一些黄豆黑豆钱钱,为的是讨个吉庆,以兆示来年会来钱多多,好日子再上一个坡坡。
小寒大寒,真是为年节而忙碌的时令呵!
作者 拓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