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绥德扭秧歌

来源:榆林日报 时间:2025-02-15 11:11:24 编辑:李强 责编:王丹

你扭过秧歌吗?你会扭秧歌吗?你来绥德,这里的朋友一定会这样问,在绥德,时不时眼前就会出现秧歌场子,它已成为绥德街头的一道独特风景。有人这样评价绥德秧歌:走得轻巧、摆得花哨、扭得活泛,乡土气息浓,艺术感染力强,群众参与性高。

唢呐、锣鼓、大镲或大秧歌的音乐一响,周围的人便会自觉地,陆陆续续来到广场,走进扭大秧歌的队伍,“上到九十九,下到刚会走”,只要鼓点一响,欢乐的气氛立刻点燃,唤醒了场内所有人全身的舞蹈细胞。看,队伍越来越长,似盘龙在广场内蜿蜒移动,瞬间,这里就变成欢乐的海洋,人们扭动着身姿,笑容挂在脸上。我告诉大家,队伍中拿着彩色的双绸扇和镂空绸伞的一定是秧歌场的常客,而那些空着手的人们,大多是听到音乐,随机参与进来的。绥德的四条临河大道、体育场以及街头的口袋公园里,随处都有高亢的音乐和热火朝天的秧歌场子。

陕北秧歌,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朝的傩祭文化。古代的陕北曾是多民族的“绳结地带”,是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相互交融的区域,那时的秧歌是为了驱鬼、傩祭,直到盛唐以后,才逐渐发展成日常的娱乐活动。现在,陕北逢年过节“闹红火”、结婚迎亲送亲、商场开业典礼、感谢与贺喜都会送上一场秧歌,大家才心满意足。

2006年,绥德的“陕北秧歌”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绥德县又被文化部命名为“秧歌之乡”;2024年在榆林举行的全国秧歌展演活动中,绥德秧歌队伍获最佳表演奖。

春节过后,绥德的街头,唢呐锣鼓一响,街道上一队队秧歌满街转,一群群人们撵上看。

各队秧歌从腊月开始排练,正月初四一直到正月十四,每天都有两队秧歌上街巡游演出,并在与时俱进广场和府州广场展演。正月十五元宵节上午,所有的秧歌队集中在体育场汇演后,沿着文化路、西山路、观云阁直至龙湾转盘再扭完,才算结束。

我是地道的陕北人,自然也会扭秧歌,小学和初中时曾是学校秧歌队的主力队员,再后来嘛,仅表演过一次。

那是2008年,我被抽到我们文化系统的秧歌队。

从腊月十九开始报到,我就像拧紧了的陀螺,单位、家里和秧歌场,几处转来转去,一刻也不消停。在文化馆老师的指导下,我学会用标准的“十字步”进退,扭、摇、摆、跳、转也做到和大家步调一致,三天过后,便开始排队列、变队形,配合不同的舞步及动作。两周后,在好日子的歌声中,我的碎步走得如弱柳扶风,和搭档配合一闪一跳也非常完美,两把花折扇在我手里,舞得像花儿一样盛开。

正月初七,我们去县委、县政府演出。文化馆的化妆师和资深演员们为不会化妆的演员化妆,先用粉底扑面,然后是上眼影、画眼线、扑腮红、点唇画眉。生活中的我,不敢说是素面朝天,却也很少化妆,所以一下子浓妆艳抹起来很不适应,脸上觉得痒痒的,又忍不住想笑,再看大家相互帮着或扎红头绳、绑长辫子,或穿绣花衣裙。天哪,装扮起来的女人们个个赛貂蝉!

我们秉着“踩在点上,扭在腰上,功在腿上,艺在手上,情在脸上”的宗旨,从文化馆出来,舞着花折扇,一路扭着、跳着来到县委大院。大家一气呵成、行云流水的表演得到领导和群众的热烈掌声。随后我们又去了县政府大院。初八,去了县人大、县政协和县人武部演出。

正月十五那天,全县的九支秧歌队聚在县体育场汇演,听旁边围观的群众议论说:“文化系统的女人就是俊,你看人家那皮肤,眼毛闪闪的,拔根眼睫毛能当柳哨吹……”我们听了不由得偷笑,那是假睫毛,他们不懂!再者我们有专业人员化妆,衣服搭配也比较和谐,女演员为淡粉色绣花衣、着淡蓝色长裙,一根长辫子撂胸前;男演员身着白色绣花衣、红绸裤、红靴子,头挽羊肚子手巾。远远望去,个个都是俊男靓女。

我们的秧歌队有四大方阵,第一方阵是唢呐,第二方阵是金鼠闹春,第三方阵是秧歌队,第四方阵是跑旱船。四大方阵不断交错变换,有很强的观赏性。围观的人们看得目不转睛、笑逐颜开,大家用手机不停拍照或录像,我们扭得也很起劲。

最后是巡街演出,马路两旁你挤我扛的人群里,一定会有许多熟人,我呢,一是因为害臊,二是因为不戴眼镜,看不真切围观中的熟人。由于担心熟人以为我看到他们还绷着个脸,以后见面会打趣我:“哈哈,扭上秧歌眼高了,就认不得人啦!”所以,我一直微笑着目不斜视,踏着鼓点,扭着欢快的秧歌一路前行。

十七年弹指一挥间,今年已是2025年,正月这段时间,任艳指挥的绥德秧歌队霸屏了整个朋友圈,大家以不同的方式剪辑出绥德秧歌的精彩之处。

2024年和2025年,这两年的正月,榆林古城迎来了全国各地的秧歌队,各地的秧歌在舞姿和风格上有显著的差异,但所表达的快乐是相同的。意外的是,今年秧歌队伍有外国友人加入,他们和大家一样,动作协调,步调一致,表情到位,一看就是秧歌舞的铁杆粉丝。一队队精彩的秧歌在榆林古城街道上,似游动的长龙沿着马路迤逦前行,两旁密密的群众大饱眼福。

现在,古老的陕北秧歌经岁月的积淀,内容和形式更加丰富多彩,它是集歌、舞、戏、乐为一体的群众性娱乐活动,它有着激昂的节奏,奔放的热情,粗犷中带着细腻。有人说它:行如风中飘舟,扭如波浪翻滚,摇如不倒之翁,摆如风中拂柳,跳如两鸡相斗;它生动活泼,灵活多变,可盐可甜,充满了力量和美感,深得百姓喜欢;它发源于陕北的黄土高原,植根于祖国的大江南北,老百姓在中国这片热土上,怀揣着梦想,一路唱着欢乐、扭着幸福,一路播种希望、收获硕果。

作者:高丽萍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