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雨雪霏霏说雨水
来源:榆林日报 时间:2025-02-17 09:04:29 编辑:郝莉娜 责编:王丹
“立春后,继以雨水。”《二十四节气解》如是说。进入雨水,降水形式逐渐由雪转化为雨,诚如《群芳谱》所云:“阳气渐升,云散为水,如天雨也。”陕北高原虽非高寒地区,可初春时间并不暖和,隆冬之余威尚存,料峭寒风不时刮起,早晚时分仍觉寒气逼人,还需裹紧厚厚的棉衣,农人谓其为倒春寒。虽说进入雨水后降水形式逐渐由雪转化为雨,但实际上,每年这个时节的降水都少得可怜,即便降水,也并不是绵绵春雨,而是霏霏雨雪。这雨雪也不是冬天那种纷纷扬扬的鹅毛大雪,而是随着料峭寒风漫天飘洒的状若米粒儿的雪霰,扑打在人的脸颊上,麻痛麻痛的。
雨水节是农人的备耕节。勤快的农人会在这个时候,扛上镢头,到那些地表已松软的向阳山坡地上做“耪地”活计,一则为疏松板结的地皮,二则为清除残留的草棵与草根,为以后的适时播种做准备。“耪地”活计不紧迫,农人自可不紧不慢地忙乎,累了,就放倒镢头,顺势坐在镢头把上抽一锅儿旱烟,一阵吞云吐雾过后,乏困解了,体力又恢复了,于是,起来继续劳作。累了乏了,不想做活儿了,便扛上镢头“打道回府”,剩下的地块留待明天或后天再耪吧。
蓬头旱柳是陕北高原上的地理标识与地域名片。雨水时节,草木虽开始复苏,但尚未从沉睡中完全清醒,就拿柳树来说,此时枝条仍僵直发硬,显不出一丝儿的袅娜柔媚。柳树未萌芽前,是“伐椽”的好时节。此时间,到处可见“棵树”的人影儿(在陕之北,农人称“伐椽”为“棵树”或“落椽”)。那斧头砍伐柳椽发出的“叮叮咚咚”声音,在原野上飘荡,在空谷中传响。陕北毛头柳是一种奇特的树种:它的枝杈长粗后,必须尽快伐掉,否则,树梢便日渐凋零,树干也不会见长;及早伐掉枝杈,反倒会重新生发出端溜溜的柳椽。柳椽长粗后,又得及早伐掉;而后便又长出端溜溜的、枝叶愈为蓊郁的新一茬柳椽,这情状就如剪头发、割韭菜一样。伐下的柳椽,粗的可做门柱或窗棂,较细的可栽插在河湾或道旁,只要不人为摧折,不几年,便又是一棵棵年轻的柳树了。
修理农具,打磨犁铧,往山上运送农家肥料,这些都是雨水节的活计。农人把牲口圈中的粪便及院旁粪坑中的粪土起出,用木拐敲碎,然后,装入毛布袋或笼筐内,或肩挑或驴驮,一趟趟运送到田地里,为春耕播种备足有机肥料。农人吆喝着驮粪的毛驴,挑着粪担,唱着“信天游”,迎着朝阳,浴着晨风,走上高高的山岗,这是早春二月常见的风光。我想:八十多年前,佳县农民李有源定然就是在这初春的早晨,挑着粪担,登上山峁,见一轮红日从东方磅礴升起,朝霞染红半个天空,尔后,触景生情,即兴唱出那首著名的《东方红》。